專家:在距今5000年前後黃河長江流域已進入文明階段
中新網5月28日電 在今日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表示,在距今5000年前後,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包括西遼河流域等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比較快的區域,已經率先進入到文明階段。
國新辦今日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有關情況。會上有記者問:在這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實證了中華文明上下5000餘年,請專家解答一下具體有哪些什麼樣的證據。
王巍介紹,中華文明探源實施的十幾年裏,我們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援下,在幾個重要的、距今5500—3500的都邑性遺址開展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這些遺址是浙江余杭良渚遺址、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陜西神木的石峁遺址、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除了大規模發掘之外,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首先是位於浙江北部的良渚遺址是修建於大約5000年前,這個遺址是在沼澤上修建的,為了防止北邊山洪對城的侵害,在修建之前先動員人力修了一個長3.5公里,寬度10幾米的巨型水壩,或叫水利工程。後來,在作為城的中心部位修建了一個630米長,450米寬,高10幾米的大型土臺,在這個高臺上是高等級建築。圍繞這個高臺又修建了長1900米、寬1700米的大型城址,大約300萬平方米。城墻寬、墻基寬都是40米-60米。在內城外面又有一個更大的,大約2600米長,寬更大規模的城址。這樣總的工程量,據初步估算是1200萬立方米。據初步估算,這樣的工程量如果動用1萬個勞動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能組織這麼大規模的人力,來進行這麼大規模的工程,應該是動員了相當廣闊地方的人力。除了高等級的宮殿之外,高等級的墓葬也在祭壇上修建。所以説這是一個階級分化相當嚴重的社會,這是一個産生了權利、産生了王權的社會。我們認為,應該以這個為代表,在長江下游地區,距今5000年已經進入了古國文明的階段。
在中原地區,比如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和陜西神木石峁遺址,分別發現了面積在280萬乃至400萬平方米的巨型城址。這些城址內社會分化嚴重,高等級的建築周圍有高高的圍墻圍繞。像石峁高等級的建築區皇城臺城墻高達9米,軍事防禦色彩濃厚,高等級建築中不僅規模大,而且製作非常精緻。陶寺的宮殿還有可能用了陶制的建築材料,相當於後世的瓦之類。這一時期,墓葬當中反映的階級分化非常明顯,小墓一無所有,或者僅有一兩件武器,或者是陶器;但是大型墓葬,隨葬上百件隨葬品,不僅製作精美,而且有表明等級身份的。比如在陶寺,大型墓葬隨葬陶鼓、石磬、龍盤,尤其是直徑60公分左右的龍盤,每個大墓有一件;還有表明等級身份的軍事指揮權利的鉞,沿墻擺放一排,表明權利的構成已經相當的嚴密,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等級的制度。
高巍指出,像這樣的社會,顯然不再是原來我們認為的部落聯盟,應該已經進入到國家階段。而且,陶寺遺址發現了冶金術應用的實例,發現了最早的空腔銅器,能夠確定為文字的材料。雖然只是少數人擁有,但是説明這些先進因素已經在當時被使用。所以我們覺得,中原地區在這個時期已經進入到初級文明的階段。所以我們説,依據這幾個巨型的城址,以及他們穩定的控制範圍,他們之間發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我們覺得當時的社會整體上雖然還沒有形成王朝,但是應該進入到王朝之前的古國文明的階段。
高巍表示,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距今5000年前後,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包括西遼河流域等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比較快的區域,已經率先進入到文明階段。值得一説,最近,在中原地區我們發現了距今5200-5300年的大型遺址和高等級建築,表明各個區域大約在同時期相繼進入到初級文明的階段。雖然他們表現的形式不一樣,但是階段性是比較一致的,這是我們一個初步的結論。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