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龍雀”真名在此 中國旅遊標誌名稱別再叫亂
新華社蘭州5月19日電(記者 任衛東 梁強)一匹頭微左揚、昂首嘶鳴的天馬,左側兩足後曳、右側雙足前探,騰空疾馳而行,其右後足下的飛鳥回首注目驚視……這件把天馬行空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的青銅雕像,是上世紀60年代末出土于甘肅武威一座東漢古墓的精品文物。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鹔鹴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説法反而難覓蹤影。
記者了解到,“馬超龍雀”銅像文物曾巡展歐美14國,這尊集巧妙的藝術構思與高超的工藝技術水準、且都達到前所未有水準的東方天馬,令諸多看慣了長著一對翅膀的西洋天馬的藝術家們嘆為觀止,被譽為“雕塑藝術的極頂之作”。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和中外交流的日益增進,“馬超龍雀”形象越發深入人心,被廣泛地用於很多場所,人們對它的來由和意蘊也越來越感興趣。馬是什麼馬?鳥叫什麼名?各種稱呼和説法眾説紛紜。
最早提出“馬超龍雀”稱名的文化學者牛龍菲告訴記者,他根據西漢張衡《東京賦》“天馬半漢,龍雀蟠蜿”的文獻資料,將其命名為“超越風神龍雀之行空天馬”,簡稱“天馬龍雀”或“馬超龍雀”,意為行空天馬漫步神遊星漢銀河,風神龍雀蟠蜿蜷曲回首驚視。
記者查閱到,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美術辭典》裏,收錄了“馬超龍雀”主詞條,釋文稱“後經考證,所謂飛燕並非燕子,乃古代傳説中的‘龍雀’,馬亦非凡馬,而是神馬,即‘天馬’”。
記者查證了解到,起初提出“馬踏飛燕”“奔馬”稱名的考古界人士,之後對命名進行了修正。例如1982年第2期《考古與文物》發表的論文《雷臺東漢墓的車馬組合和墓主人初探》中,作者初師賓、張朋川專門在“附注4”中説明:“雷臺銅奔馬問世後,最初稱‘馬踏飛燕’,後經筆者改訂為‘奔馬’。但其步法為同側二足一齊進退,兩側交替,馴馬術稱之為‘對側步’,與通常所謂‘飛奔’不同。稱‘奔’不甚確切。”
牛龍菲説,此無翼而飛的行空天馬以及中國神話中的嫦娥、飛天,有別於西方神話中的有翼天使、有翼飛馬,不必撲打雙翼,即可隨心所欲遨遊天際,完美體現了莊子“逍遙遊”的理想,是一種高度自由的、超越一切外在束縛的境界。
遺憾的是,記者發現許多從事旅遊、文化工作的人士都不清楚這個中國旅遊標誌的確切名稱及來由,不實和以訛傳訛之説不少。這些不準確的説法,湮沒了原本表達準確、內涵豐富的權威稱名,不僅使中國旅遊標誌的美譽度打了折扣,而且有礙蘊含其內的歷史和美學價值的表現及深度挖掘。
西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院長、教授把多勳表示,作為中國旅遊標誌,“馬超龍雀”是規範定義,寓意著中國旅遊騰飛、跨越和超越發展之義,對中國旅遊業産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它還象徵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意中國文化在當代全球文化中有著相當重要的體量和位置。
在記者的採訪調查中,不少專家學者在內的有識之士提出,雜亂不一的稱謂不利於文化的精準傳播,也不能確切表達其中蘊含的中國旅遊標誌的意味,權威機構應對此做出權威規範説明,以推動文化業和旅遊業的融合共進,大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