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2年後,黑膠文化在中國悄然“醒來”

2018年05月16日 13:26: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5月16日電 題:22年後,黑膠文化在中國悄然“醒來”

  作者王笈

  開放式的黑膠唱片生産車間,現代化的黑膠製版刻紋工藝,濃郁醇厚的復古懷舊氛圍……距離上世紀90年代中國最後一條黑膠生産線關閉已過去22年,一座“UOD黑膠工坊”近日在上海“重拾坐標”、悄然“起航”。中國“黑膠復興計劃”就此開啟。

  在中國唱片業的百十年曆史中,“黑膠唱片時代”令不少國人難以忘懷。上世紀20年代,第一張“中國製造”唱片在上海誕生;1958年9月,中國第一張密紋唱片試製成功;此後,黑膠唱片在中國風靡數十年。直至進入數字音樂時代,全球黑膠唱片市場大受CD衝擊,多條黑膠生産線先後關閉,中國的最後一條黑膠流水線也于1996年在上海關閉。

  至今,世界各地仍有不少“發燒友”對黑膠唱片情有獨鍾。不同於數字音樂載體,黑膠唱片的音質更好,聽起來更有“溫度”,適合坐下來靜靜欣賞;黑膠唱片富有儀式感,將唱片放到唱機上時要小心翼翼,每聽一次,唱片都會有所損耗;黑膠唱片飽含時代感,從刻紋到製版有許多“手工特性”,可作收藏,亦有增值空間。

  “重啟黑膠生産線,一是全球黑膠市場需求越來越多,國內也已顯現出黑膠復蘇跡象,把單子發到海外有將近五六個月的週期,已經無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二是中唱有百年資源積累,許多作品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非常適合做黑膠唱片,如果把這些音樂的母源放到海外去做,從文化安全、版權保護角度來説顯然是不恰當的。”中國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唱”)總經理章利民告訴中新網記者:“我們希望通過打造這樣一個黑膠平臺,做好中國的黑膠文化,讓大家能共同完成一些事,圍繞黑膠衍生出無限可能性。”

  為了復興“中國製造”黑膠唱片,中唱從德國定制了一條由全自動黑膠唱片壓片機、刻紋聲學系統及母版製版系統組成的生産線,時隔20餘年恢復了中國黑膠唱片刻紋、製版、壓片的獨立生産體系。

  比設備更“珍貴”的是核心技術人員,多位花甲之年的“老法師”挑起了這一重擔。

  68歲的退休工程師裘洲龍是去年年初加入的“黑膠復興計劃”,“坐鎮”黑膠工坊的製版環節,“國內最後一條黑膠生産線關閉後,我到新加坡去做CD,10年後回到中國,退休後又到唱片廠整理了近10萬張黑膠唱片的母盤,直到去年參加這個(黑膠工坊)。我自己也是(黑膠唱片)‘發燒友’,這麼多年了還是覺得黑膠最有味道,這種味道忘記不了。”

  生産車間裏,裘洲龍還親手帶起了一批徒弟,年紀最輕的有“90後”,“後繼有人”讓裘洲龍深感欣慰,“他們比我們厲害,刻紋、製版、壓片所有的東西他們都要學,很有熱情、很有積極性,40年前我們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有激情。”

  中國黑膠文化的復蘇,不只在黑膠工坊中,也在各個城市“大隱于市”的黑膠唱片店裏。位於上海一處地下室的知名黑膠唱片店UPTOWN,每天都會有慕名而來的黑膠愛好者光顧。“最近兩年黑膠唱片有所回潮,來店裏的年輕人變多了,但主要的購買群體還是30歲以上的中年群體。”店員Flow告訴中新網記者。

  上海音樂學院學科辦副主任韓斌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全球黑膠唱片市場正在回暖,中國大陸市場也已感受到黑膠唱片的需求,“中國的人口多,即便是小眾需求也會變成一個大的市場。這次中國恢復黑膠生産,一方面是接續自己的歷史,另一方面是瞄準唱片的高端市場。如果能做好挖掘老唱片、出版新作品、培育中國的黑膠文化,我覺得市場前景是謹慎樂觀的,起碼為中國保留了這顆‘種子’,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