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發佈 僅一成國民一年讀書超十本

2018年04月19日 09:38:00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僅一成國民一年讀書超十本

  昨天,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發佈,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每人平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6本,比2016年的4.65本略有增長;每人平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12本,略低於2016年的3.21本。

  本次調查自2017年7月開始啟動,歷經半年,執行樣本城市為50個,覆蓋29個省、市、自治區,調查可推及人口12.84億。

  每人平均每天用手機80.43分鐘

  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0.3%,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73.0%,較2016年的68.2%也有提升。其中,圖書閱讀率為59.1%,較2016年的58.8%上升了0.3個百分點。

  而從人們對不同媒介接觸時長來看,成年國民每人平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間最長。我國成年國民每人平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長為80.43分鐘,比2016年的74.40分鐘增加了6.03分鐘;每人平均每天網際網路接觸時長為60.70分鐘,比2016年的57.22分鐘增加了3.48分鐘;每人平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為27.02分鐘,較2016年的26.00分鐘增加了1.02分鐘。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分析,數字化閱讀的發展,提升了國民綜合閱讀率和數字化方式接觸率,整體閱讀人數持續增加,但也帶來了圖書閱讀率增長放緩的新趨勢。

  青年人日均讀書時間最長

  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一成以上國民全年紙質圖書閱讀量超十本,5.4%的國民全年電子書閱讀量超十本。一成以上國民平均每天讀書1小時以上,18周歲至29周歲的青年群體日均讀書時間最長,是最喜愛讀書的人群。

  據魏玉山介紹,通過對國民紙質圖書閱讀數量的分析發現,2017年,紙質圖書閱讀數量在10本及以上的國民比例超過一成。其中,有4.1%的國民年閱讀紙質圖書數量在20本及以上,有0.9%的國民年閱讀紙質圖書數量在50本及以上。2017年,兩成以上國民閱讀電子書的數量在10本以下,電子書閱讀數量在10本及以上的國民比例為5.4%。其中,有2.4%的國民年閱讀電子書在20本及以上,年閱讀電子書在50本及以上的國民比例為0.8%。值得關注的是,我國成年國民每人平均每天讀書時長在1小時及以上的比例為12.1%,年齡越大的群體,日均讀書時長整體越少。

  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分析認為,近十年來,圖書閱讀量和閱讀率都處於相對平穩的態勢。這説明,如今媒體接觸方式和閱讀方式已呈多元趨勢,很多人選擇了數字閱讀、有聲閱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分流和補充了圖書閱讀。“從國際上看,紙書閱讀量其實是呈緩慢下降趨勢的,相比之下,我國閱讀態勢平穩,這證明這幾年國內大力推進全民閱讀,重視紙書、深閱讀,已經開始收到一些成效。”不過,徐升國認為,儘管我國每人平均圖書閱讀量為4.66本,但與一些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這提醒我們培養國民閱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還需要長期努力。”

  兩成以上國民有聽書習慣

  今年有一個新趨勢是,兩成以上國民有聽書(有聲閱讀)習慣,移動有聲APP平臺已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聽書內容以“聽故事(情感故事、少兒故事等)”為主。

  我國成年國民的聽書率為22.8%,較2016年的平均水準的17%提高了5.8個百分點。在聽書方式的選擇上,“移動有聲APP平臺”最受歡迎,選擇通過此方式聽書的國民比例整體較高。而在成年國民和14周歲至17周歲青少年中,選擇通過“廣播”“微信語音推送”聽書的人也較多,在9周歲至13周歲少年兒童和0至8周歲兒童中,選擇通過“有聲閱讀器或語音讀書機”聽書的人較多。

  從聽書內容看,成年國民和未成年國民存在一定差異。在有過聽書行為的成年國民中,選擇“聽故事(情感故事、少兒故事等)”“收聽評書連播”“聽圖書節選或連載”的國民較多,選擇比例分別為41.2%、39.1%和26.9%;而選擇“聽圖書介紹與圖書推薦”“聽英語或進行其他語言學習”“聽詩歌朗誦”的人則相對較少。與成年國民不同,在有過聽書行為的未成年人中,聽書內容以“聽英語或進行其他語言學習”“聽詩歌朗誦”“聽故事(情感故事、少兒故事等)”為主。

  徐升國由此認為,聽書方式的流行,也説明多元化、個性化的閱讀時代已經來臨。這從另一個方面對全民閱讀推廣活動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民閱讀推廣活動應該從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入手,而不能追求單一形式。”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