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興盛,激活傳統鄉村之魂——走好鄉村振興之路⑤

2018年04月03日 13:14: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遼寧日報評論員 張 健

  這些年,“鄉愁”日益成為人們談論農村的熱詞。這説明,鄉村振興,不僅指向物質財富,更通向精神層面。聚焦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成為一條重要的精神主線。本期“連線評論員”,我們邀請遼寧日報評論員與大家共同思考,文化建設應如何在鄉村振興中發力。

  ——編 者

  説起遼寧丹東大梨樹村,很多人知道毛豐美,但可能不知道,這個連續4年入選全國文明村的村莊,擁有開闊的農村新氣象。比如過年期間,這裡的村民一不賭博,二不喝大酒,而是進閱覽室,比賽書法,跳秧歌,組織廟會,年味十足,愜意又從容。

  這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而鄉村治理也功不可沒。自改革開放以來,大梨樹村的村民,在已故村黨支部書記、全國優秀共産黨員毛豐美帶領下,幹出了一番事業。農民不離土,也能像城裏人那樣上班掙工資。40年過去了,村容村貌翻天覆地,但村裏的社會結構變化不大,依然是知根知底的熟人社會。親情在,傳統在,作為精神紐帶的“鄉愁”在,熟人社會的約束也在,成功抵禦了不良風氣的侵蝕。

  近年來,一些農村地區人情氾濫、彩禮如山、非理性消費突出等現象常常見諸報端。相對封閉的傳統村莊在向現代開放社會轉變過程中,如何避免失序與失范,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大梨樹村的經驗就在於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比如從1997年起,村裏制定村規民約,“禁止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違者重罰”。在村規民約面前,幹部村民完全平等,大梨樹村的黨員幹部以身作則,帶頭改舊俗、樹新風。奮鬥成為共識,奢靡沒有空間,人心有了更多積極向上的力量。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絕非虛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兩會在山東代表團強調的,“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這些年,遼寧在鄉村文化建設中,一手抓村容村貌,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裏子”和“面子”相互促進。譬如盤山縣,建設“圖説我們的價值觀”主題道路和主題廣場,5萬米的宣傳墻訴説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價值觀,成為當地農村一景。當鄉土文化回歸併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築成文明的底色,鄉村就永遠充滿生機。

  “活魚須在水中看”。提升鄉村文化建設、激活傳統鄉村之魂,要在實踐之中找答案。有學者認為,“東北三省是華北農業社會的擴大”。與中原和南方千年古村相比,移民形成的東北農村缺少傳統文化的深層滋養,抵抗消費主義侵襲的能力要弱一些,有些鄉村的原子化傾向尤為明顯。有鋻於此,東北鄉村更應該在推動村民參與鄉村事務、農民互幫互助上發力,增強文化凝聚力。放眼全國,無論文化下鄉,還是保護古村落,或是移風易俗,都需要實心實意、真抓實幹,避免重物質輕精神。惟其如此,才能在鄉土文化的豐厚土壤中開出各有特色的文明之花。

  鄉村振興是一場艱苦而漫長的跋涉,不僅需要資金、政策、人才,也離不開鄉土文化靈魂的代代相傳。當尊老愛幼、鄰里相幫、積極向善等傳統美德被大力弘揚,更多人將重新認識鄉村文明的價值和使命。這不僅有助於推動鄉村振興,也能助力城鎮化成為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讓現代化成為有根的現代化。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03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