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張獻忠江口沉銀古河道位置確定 3D藏寶圖繪製立功

2018年03月23日 11:04:00來源:科技日報

  “3D藏寶圖” 讓江口沉銀古河道重見天日

  在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岷江東南岸30米,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古河道已經被科研人員確定。3月22日,正參與江口沉銀二期考古發掘的電子科技大學資訊地學特色研究中心科研團隊(以下簡稱探測團隊)宣佈: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該團隊已繪製出了一幅覆蓋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3D藏寶圖”,為江口沉銀古河道的準確定位提供了科學依據。

  “3D藏寶圖”並非一張實際的地圖,而是利用多種探測手段對考古區域的掃描成像。探測團隊技術負責人周軍説,儘管江口沉銀已經塵封370多年,但該探測團隊採用水上電阻率成像法、兩棲地質雷達、高精度磁法、頻率域電磁法等綜合探測技術,對超過10萬平方米區域進行了探測,最終確定了古河道的準確位置,並綜合河床基岩起伏狀況進行分析,為“沉銀有利儲集區”的劃定提供了有力證據。

  “作為一項多學科結合的全新嘗試,在探測技術方面,我們採用綜合探測方案,避免了單一技術手段在資訊層面缺乏印證的缺陷;在多種方法探測過程中,團隊還開展了多源數據的綜合解譯與建模工作,使得探測成果的可靠性有了極大的提升。”周軍説。

  這支探測團隊由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牽頭,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282地質隊等10家單位聯合組建,于去年12月6日入駐江口鎮。此次歷時近100天完成的10萬平方米考古區域探測,其總面積是2017年首次考古期間探測面積的數十倍。

  “去年我們探測的區域是在圍堰裏面,範圍較小,而且是在抽幹了水以後進行的,難度比較小。今年團隊擴大了探測範圍,在岷江大橋下游的水面和水下進行探測,難度更大,而且對儀器設備、數據處理技術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軍説,此次僅在發掘區的南側,探測區域的長度就達200米,寬度達80米。在探測中,團隊科研人員沿著河流的方向,按照5米的線距設置了水上電阻率法測線18條;在垂直河道的方向,按照12米線距,設置兩棲電阻率成像和地質雷達探測剖面9條,最終完成了對水下地層結構的探測。而目前正進行的二期考古中,已發掘出的河床基岩結構特徵與文物出土情況,有力佐證了專家用“3D藏寶圖”劃定的古河道。

  此次大範圍探測並繪製“3D藏寶圖”,不僅節約了江口沉銀二期考古的時間,更為劃定江口沉銀的分佈和保護的總體範圍奠定了基礎。“避免盜挖盜掘是更加長遠、更加緊迫的任務。”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説,搞清楚了文物分佈的範圍就可以確定保護區域的具體邊界,從而使文物保護措施更有針對性。

  張獻忠江口沉銀二期考古發掘還將持續40多天。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胡光岷説,在汛期來臨之前,團隊還將在府南河口與岷江大橋下游的工作區塊開展試驗工作,並對接實際發掘情況對基岩結構、電磁感應異常的地方進行驗證。同時,還將繼續在垂直河道的方向上設置若干條測線,以拓展“3D藏寶圖”所容納的區域範圍,並且進一步為“河床基岩結構模型”提供更多的細節特徵。

  “團隊將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起努力,把先進技術應用在水下考古工作中,並不斷總結經驗,開創‘電子資訊+考古’的新局面。”胡光岷説,目前團隊形成的一系列水下考古探測技術,在未來古運河、湖泊等水下考古工作中有廣泛應用空間。

  (科技日報成都3月22日電)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