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知名作家付秀瑩:作家寫作與自身童年經驗有關

2018年03月20日 10:5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19日電(記者 上官雲)“創作的時候,作家得時刻保證跟小説人物在一起,揣摩‘他’的一切,一起成長,作品才能飽滿。”近日,知名作家付秀瑩獲得“第五屆汪曾祺文學獎”,引發關注。稍後,她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分享了創作觀,並透露,下一部作品不是原先擅長的鄉土文學,而是有些“自敘傳”性質,一改之前沉穩冷靜的筆觸,“轉換創作風格有點兒難,但這是寫作的需要”。

  高中時代的“小作家”

  1991年,付秀瑩考入河北正定中學。也是在這個時候,她開始練筆,偷偷寫詩、散文,作品發佈後收到數不清的讀者來信,成了同學口中小有名氣的“作家”,學校課業壓力很大,寫作成了她最暢快的一種抒發。

  不過,三年後的高考,讓付秀瑩第一次感受到人生的巨大落差。她怎麼也想不到,雖然平時有些偏科,但居然最後考出的分數低到只能去一所糟糕的大學,還是自費。

  “這是我人生遭遇的第一次重創。”付秀瑩説,這次挫折,令自己真正感到命運的不可捉摸。在高中畢業後20年時間內,她幾乎沒有和任何同學聯繫,“有人讓我復讀,可我沒有臉面去見老師”。

  報志願時,出於未來就業的考慮,付秀瑩選擇了英語專業,畢業後順利進入一所中學當老師,在此後8年時間裏,工作也還算出色。唯一的缺憾是,期間她沒再寫過任何文章,“我和文學大概是漸行漸遠了”。

  從石家莊到北京的“遷徙之旅”

  真正的轉折是在2004年。那一年,付秀瑩如願考上了北京語言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

  “決定考研時我有穩定工作,有美滿的家庭,看似人生已經非常幸福了。”很多人不理解付秀瑩的決定:考到北京,意味著放棄穩定的現狀,去走一條未知的路,風險不言而喻。她自己心裏卻很清楚,“當老師很好,可我還是想專業和文學打交道”。

  畢業班班主任、3歲孩子的母親……這些身份以及背後的責任讓付秀瑩的考研路比在校學生更難一些:為了復習,常常每天只能睡三四個鐘頭,第二天一早還要起床給學生上早讀,翻遍了學校小圖書館的文學書……

  “晚上給孩子講故事,經常講到一半,我就累得睡著了。女兒一邊推我,一邊説‘媽媽,後來呢?後來呢?’”很多年以後,付秀瑩覺得,這句“後來呢”特別有隱喻性,“誰知道後來會怎麼樣?我就只給自己這一次機會,不行也只有認領自己的命運了”。

  2004年,錄取通知書來了。付秀瑩説不好是什麼感覺,心裏只是想哭,“覺得離著文學又近了一步”。

  寫作是內心需要 作品是作家留在人間的痕跡

  研究生畢業,付秀瑩如願進入中國作協工作。2009年,隨著成名作《愛情到處流傳》發表後,付秀瑩一下火了,約稿函紛至遝來。此後,她又創作了《舊院》《陌上》等多部小説,並相繼獲得茅盾文學獎新人獎等多個獎項。

  大概是從小生長在農村,骨子有著和鄉土生活天然的聯繫,付秀瑩很擅長鄉村題材寫作,在她的小説《陌上》裏,即虛構了一個“芳村”,並以此為基點展開一系列故事。在她看來,作家寫作必定跟自身童年經驗有關,無論陰影也好,光芒也罷,都會影響深遠。“小説裏的‘芳村’,其實就是我幼年生活過的村莊”。

  對當下鄉土文學的寫作,付秀瑩也有自己的看法。每次回到故鄉,她都驚異於鄉村日新月異的變化,“時代在變,鄉村也在變。那些生活在鄉村的姑娘們,她們懂時尚、會化粧,敢愛敢恨,早已不是此前那種固有的印象。所以,鄉土文學不能一成不變,而是需要從生活出發,描摹當下最真實的鄉村狀態”。

  “鄉土文學也好,城市題材也罷,不管哪種小説,寫作歸根到底還是出於內心需要。”付秀瑩認為,對作家來説,寫作的意義就是作品,那是他們留在人間的痕跡。

  “《紅樓夢》等經典的魅力就在於,作家不在了,作品還在。”付秀瑩認為,寫作者如果能有作品流傳於世,便不虛此生。(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