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村有村歌 家有家訓(傳統文化,創新發展)

2018年03月05日 13:33:00來源:人民網

  本報記者 龔仕建

  “牛角溝畔羊兒肥,東澇池旁蛙聲亮,啊,我們美麗的卻才村……”2月27日,農曆正月十二,剛剛從陜西省白水縣北垣鎮首屆村歌比賽舞臺上走下來的寇巧榮動作靈活,一點也不像80歲的老太太,黝黑的臉龐上滿是笑容。“我喜歡唱歌,以前總是在唱別人的故事,現在唱我們的村歌,那是滿滿的自信和自豪”。和寇巧榮一樣,全鎮11個村,村村都有帶著女兒、兒子和兒媳,或是兩口子齊上陣的家庭。

  由本村村民撰寫歌詞,唱自己村裏的人和事,組織各村熱愛鄉土文化的“新鄉賢”挖掘整理本村村史,展現鄉土文化,是白水縣“村歌村史工程”的主要內容,同時將家風家訓作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抓手之一,2018年春節,陜西省白水縣群眾唱村歌、品村史、讀家訓,用文明鄉風滋養鄉村振興。

  村歌唱出精氣神

  和寇巧榮同鎮的種粉俠一個多月前滑倒導致左臂骨折,村歌比賽上臺時她卸下挎著的繃帶,唱完又迅速挎上,同伴打趣她“精神可嘉”,她笑著説:“唱歌麼,胳膊又不使勁。”説完還試唱了起來:“陽武陽武神奇的地方,你是倉頡出生的地方……”

  還未上場的鹿角村合唱隊隊員們正你一言我一語地點評別的隊伍剛才在臺上的表現,這些來自田間地頭的村民,皮膚常年暴露在陽光下,紅色的胭脂顯得並不是太自然,但遮不住眉眼間露出的笑容。

  另一邊馬上要登臺的楊武村合唱隊隊形規整,略顯緊張,村主任兼合唱領隊王志孝正在叮嚀村民們:“注意表情、聲音要洪亮,每個人都把自己和旁邊人的服裝再整理一下。”

  臺下的村民同樣對村歌大賽高度關注。文化大院當天竟然來了3000多人,臺下的最佳觀看點早在開賽前一個鐘頭就坐滿了人。步履蹣跚的老人、坐著輪椅的大叔、專程從縣城趕回家來看本村村歌演出的上班族,人人臉上都寫著興奮和期待。“我也想唱,但才做了大手術唱不成,”從順孝村趕來觀看比賽的趙蘭英擠在人堆中神情專注。

  按照白水縣的規劃,全縣要利用3年時間,使124個行政村實現村村有村歌、有村史。通過對村歌的編創、傳唱,村史的挖掘整理,引導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為鄉村振興奠定文化思想基礎。這其中,村歌比賽成為村民們關注的焦點,背後創作、學唱的過程更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大家的意識和行為。

  “方山、林皋湖、永垣陵、古城,我們林皋的特點都寫進去了。”75歲的劉宗仁拿出筆紙修改著。他為自己村創作的林皋村歌,許多村民早已會唱,村上開會、重大活動時,村民們都會自發合唱。劉宗仁退休前是一位教師,像他這樣具備專業知識的文化幹部和音樂教師是白水村歌創作的主力軍。“這個過程其實就是鄉土文化傳承的過程,文明鄉風塑造的過程,也是激發文化自信的過程。”劉宗仁説。

  經過一年多的推行,白水縣已有65個村有了村歌。在村歌創作中,生於斯長于斯的創作者們通過走訪、座談、實地察看等多種形式,對家鄉的歷史進行挖掘、梳理,選擇最富特色的元素呈現在歌詞中。“縣上啟動村歌工程以來,到我家來讓我幫忙修改村歌的人很多。”白水縣原文化館長王奇戈是該縣首批村歌創作者,看到唱起村歌的農民群眾,他十分興奮。

  村史編寫記鄉愁

  2018年元旦,堯禾鎮漢寨村30萬字的《漢寨村史》初稿完成,趁著春節,村支書景文禮又召集村史編撰者們和返鄉人員共同討論印製事宜,這距離村史編撰啟動僅僅一年時間。去年春節,村上也是利用過年之際,組織大家商討後才正式施行。

  在堯禾鎮水蘇村,75歲的侯興鋒受村幹部的委託,形成了十幾萬字的《水蘇村史》,在他的家中,完完整整地收藏著六七版村史手稿。

  《水蘇村史》共181頁,12章35節10萬多字,記載了水蘇村的歷史變遷以及農業、手工業、鄉村文化、軼聞遺事等,共涉及290多年的歷史。

  翻著《水蘇村史》,侯興鋒對記者説:“第一章水蘇村的概況就比較難了解,通過訪問一些老人才能徵集一些。”

  指著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個個見證歷史變遷的建築,侯興鋒説出自己曾經的擔心:“那時老想著萬一書沒有編完,自己卻不在了,那該怎麼辦?”捧著已經印製完成的藍色封面《水蘇村史》,侯興鋒激動得難以言表。

  扶蒙村的村史館裏,最常看到的情景就是長輩指著某件實物或照片給孩子講當年的舊事。富卓村的村史館參觀者絡繹不絕,富卓已經和其他村合併,原來收集的農耕用具、地契、村裏的第一台電視等更具展覽意義,吸引著外地的群眾來探尋白水鄉土文明的印證。杜康鎮的鄉愁館以陳列鎮史為主,是我國西北地區第一個鄉愁館,開放半年多來,除本地群眾外,外地參觀者已達數千人。正月十五,全面展示白水鄉土文化典型代表的“美在白水·鄉愁館”正式開放,白水及外地群眾了解白水鄉土文化再添一個新窗口。

  編撰村史書籍,陳列村史實物,像這樣深度彰顯鄉土文化的方式已在白水逐步推開。目前,白水村史正式印刷發放的有11部,形成初稿的有30余部。

  好家風匯成好民風

  郭廣孝家已經進行了13年的春節家庭聚會,今年動靜特別大,因為五代120多人首次聚在了一起。“我嫁到郭家第一年,去給親戚拜年,一天走了25家,到晚上腿已經麻木了。”郭家第三代兒媳馮娟回憶起當時只覺得“熬煎”,“現在這樣的聚會,不僅節省了時間,還減輕了我們的經濟壓力”。近幾年在白水,變的是拜年方式,不變的是很多家庭都像郭家一樣,保留了聚會時重溫家訓的重要環節:“孝道相傳、謙讓為貴、嚴己寬人……”郭家96字家訓深刻影響著後人的為人處世,這個家庭在2016年榮獲“三秦最美家庭”。

  和郭家同樣因為家風獲好評的還有獲“全國最美家庭”榮譽稱號的王毅家庭、獲“全國書香家庭”的高民生等一批模範家庭。

  起初推進這項工作,白水縣頗費了些心思。

  如何吸引大家對家訓的關注?縣裏組織了一次優秀家訓徵集活動,結束後編成《優秀家訓集錦》,下發給全縣17個示範村每戶一冊,供學習借鑒。隨後,在幫立家訓階段,各村黨員幹部和工作人員進村入戶引導群眾憶家史、擬家訓。接著是收集上交、修改潤色、統一書寫、統一裝裱、送回懸挂。“挂在廳堂的家訓牌就像個法官,又像位老師,時時監督著你,看你是不是在照做。”雷牙鎮南張村孫忠勤這樣評價自家的家訓。白水縣編輯出版了《白水家教家風集》,共有兩萬多個家庭通過這種形式立了家訓。

  此外,以農民為主體的“百姓家教家風文藝宣講團”,以關工委老同志為主體設立的“家教大講堂”,分別通過文藝匯演和道德講堂兩種形式到群眾中去演出和宣講。

  農民創作者劉高友通過“百姓家教家風文藝宣講團”這一平臺,將自己的表演帶上了全市舞臺,他的快板、小品在白水“粉絲”眾多。曲子坐唱《愛國友善王三樂》、快板劇《敬業誠信李西貴》、洛北秧歌《四妯娌誇婆婆》等均取材于白水真人真事,再由本地群眾自編自演,極易和觀眾形成共鳴。同時新編皮影戲《家教家風代代傳》,重排傳統劇目《勸女》《老籠記》等,不僅深受群眾歡迎,還為白水非遺表演注入新的時代內容,使瀕臨滅絕的藝術形式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鄉風要文明,文化需先行。白水是倉頡故鄉,杜康故里,歷史厚重,人文薈萃,白水人更應該有這樣的文化自覺與自信。”白水縣委書記周慶文充滿信心地説。

  (楊 娟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02日 13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