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果國寶會説話》重播:文物“微紀錄”何以叫好又叫座?

2018年02月23日 15:09: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2月17日電 題:《如果國寶會説話》重播:文物“微紀錄”何以叫好又叫座?

  新華社記者 施雨岑

  記者從中央電視臺獲悉,以我國文物珍品為題材的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一季自1月1日首播以來,受到觀眾和網友的廣泛好評,並於春節期間重播。

  這部每集5分鐘的文物“微”紀錄片由中央電視臺和國家文物局聯合打造,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50余處考古遺址,從我國海量的珍貴文物中精選100件作為“主角”,讓沉靜的國寶“開口”講述自身傳奇,觀眾由此感知文物背後的文化大世界,感受中華文明的豐厚與浩瀚。

  “讓國寶成為網紅”——《如果國寶會説話》紀錄片分集導演之一寇慧文表達心願。播出後的火熱效應,讓這個心願初步得以實現。

  據統計,截止到2月7日,節目在豆瓣評分高達9.5,央視網視頻播放次數達8329萬多,獨立訪問人數達5981萬多;海外社交平臺瀏覽量約100萬次,獨立訪問用戶60萬人。同時,央視紀錄頻道在新浪微博開設的“如果國寶會説話”話題閱讀量突破1.1億……

  “文物雖然靜佇,但無時無刻不在表達。”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説,“《如果國寶會説話》打開了一條細細的門縫,讓我們能一窺文物的精彩,傾聽文物講述屬於它們自己的故事。”

  為了讓文物“講”好故事,節目組在文物的選擇上費盡心思。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時代的坐標,標記出了中華文明在歷史時空中走過的痕跡。”節目組相關負責人説。《如果國寶會説話》以“文明的坐標”為標準,選擇的都是在我國歷史發展中對文明進程中具有推進或改變作用的文物,在中華文明形成與傳揚中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以及能反映生産力水準、人民創造、時代精神、文化傳統的文物。

  仰韶文化人頭壺、賈湖骨笛、何尊……這些具有時代指向性的文物猶如在浩瀚的文明天際中為觀眾精準定位,使其清晰地看見華夏曆史,感受文物裏的中國,産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靈動的表達方式、先進的科技手段為這部紀錄片增色不少。紀錄片摒棄渲染獵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避免高冷的學術性敘事,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觀眾平等對話。

  每集5分鐘的“微紀錄”中,文物已然變成一段段具體的故事:越王勾踐劍不僅是一柄君王佩劍,還濃縮著吳越爭霸曲折跌宕的歷史;太陽神鳥金箔不只是一塊好看的金片,講述著三星堆先民對太陽的崇拜以及爐火純青的鍛金技術……

  同時,《如果國寶會説話》在推廣上十分用心,根據國寶特點設計專屬臺詞,量身定做專屬海報。既有“何以為尊,我有中華”這樣的正能量主題,也有“長信宮燈照著你”等易於傳播的網路語態主題。首批海報投放於世貿天階巨幕、北京15個地鐵站通道等線下渠道後,吸引大量路人拍攝視頻和照片,引發了網路二次發酵。

  導演徐歡由衷表示:“希望這100個5分鐘能夠成為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激發觀眾了解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渴望。”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