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為了明天,收藏今天——一位博物院人的新年期盼

2018年02月23日 09:55:00來源:新華網

  “左邊放一盤有歌曲的磁帶,右邊放一盤空磁帶,我們小時候買不起有歌的,就用空白帶錄一下,這叫對錄。”一台老式錄音機前,一位父親給他剛上初中的兒子講“老物件”時,想起了過去。

  春節前夕,南京博物院特展“回家過年”迎來了它在丁酉雞年裏的最後一批參觀者。糧票、瓷缸、老沙發、黑白電視機……從上世紀60年代到新世紀,通過反映家庭生活狀態變遷的場景、實物、影像等,把過去的年味兒“搬到”今天,讓大家找到“回家”的感覺。

  “好多是家人一起來。邊看邊説‘我當時過年就穿這種花棉襖’。”南京博物院副院長王奇志説,這説明展覽達到了效果,將不同年代的人“扭”到一起,找到自己的文化基因。

  為了明天,收藏今天。“這裡不僅有上百、上千年曆史的文物,凡是見證人類及社會變遷的物件都可成為藏品。”王奇志説。

  在快速發展的當下,人與過去的距離遠了。王奇志表示,通過“回家過年”這樣的浸入式展覽——沙發坐一坐、茶杯拿起來看一看,縮短觀眾和展品的距離,拉近人與歷史之間的關係。

  “我們非常在乎觀眾的想法,關注他們想看什麼。”王奇志説,南京博物院從傳授知識的維度,向更強調觀眾的主動性、互動性和參與感轉變。“不再是灌輸式,而是觀眾在展覽或活動中,選擇自己感興趣內容補充到自己原有知識體系中去。”

  2017年南京博物院參觀人次達329萬,比2016年增加40余萬人次。舉辦各類公眾活動758場,其中社會教育活動538場,非遺活動220場。全年新辦展覽25個,免費講解服務5540場。據統計,每位參觀者平均停留時間約3小時40分鐘。

  這些數據折射出公眾對歷史、文化等越來越關注。2017年底一檔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掀起了“國寶熱”,節目中壓軸登場的南京博物院一期一經播出,許多觀眾慕名而來尋找節目中出現的藏品。王奇志表示,“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我們高興的同時也深感壓力。”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國家寶藏》的熱播為各博物館的“2018”開了一個好頭。王奇志説,目前南京博物院已經確定今年的幾大展覽,包括有關司馬金龍的特展,引進捷克畫家穆夏、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的作品等,為大家打開一扇了解國內外藝術文化的窗戶。同時,文博教育活動將逐步形成體系,並加入評估機制,更好發揮教育功能。

  此外,在持續重視青少年群體的同時,南京博物院將加大對“銀發族”的關注力度,提供更精準的分眾服務,讓所有來南京博物院的觀眾都有所收穫。

  “我們要更加努力,做到‘有人來’‘願意留’‘滿意走’。”王奇志説,他期盼與更多同仁一起為後世後代講好我們的國寶重器。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