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開年中國電影關鍵詞 系列電影成為業內熱點
《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西遊記之女兒國》《狄仁傑之四大天王》《英雄本色2018》……截至目前為止,定檔2018年的電影中,只看片名,也能感受到一股濃濃的續集和系列影片的味道。
2018年伊始,一方面,《長城》《芳華》《妖貓傳》等大導演創作的影片引起的社會性話題經久不息,另一方面,《羞羞的鐵拳》《前任3》等喜劇創作獲得了更多的票房。 “今天的中國電影市場瞬息萬變,各路豪傑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全國4萬多塊的銀幕上瓜分票房蛋糕。”進入2018年,中國電影資料館著名策展人、影評人沙丹這樣評論道。
事實上,每一年的中國電影都在為文化産業帶來新的發展和變化。隨著國産電影不斷地再創輝煌,2018開年,中國電影有哪些關鍵詞?且看業內人士如何解讀?
中國電影開啟“華萊塢時代”
“隨著網際網路多種媒介的合力作用,大多數電影人抱著更美好的希冀和圖景,那就是中國電影市場仍舊潛力無窮、不可估量。”談到2018年國産電影的發展,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史專家劉小磊對記者説道。
《超人總動員2》《復仇者聯盟3》《碟中諜6》……對比好萊塢系列大片,隨著中國電影市場與北美電影市場總量的日益趨近,華語片中的續集電影和系列電影也在不斷涌現。市場逐漸成熟後,製作費不斷攀升,為了降低風險,保證收益,打造一種獲得觀眾廣泛認可的“電影品牌”,早已成為業界共識。2017年,雖然“大IP”逐步降溫,但是固定的創作團隊或已經受到市場認可的電影系列,仍然被看作是電影大片的“定海神針”。
“與此對應的是,我們以什麼樣的作品置身於這樣的市場中,這也是中國電影迅速發展十餘年來不停聚焦的話題。”對於中國電影市場不斷擁抱全球化、在與好萊塢的“對抗”中取得成績,卻也開始向好萊塢的創作模式靠攏,甚至大有成為“華萊塢”的趨勢,劉小磊認為,過度依仗系列大片模式,而使創作趨於保守的行為,會減少觀眾對市場的期待。
實際上,2017年雖被稱作“超強大片年”,但是,對比好萊塢的創作,《速度與激情》《蜘蛛俠》《星球大戰》等系列影片卻並未創造票房奇跡,反而,北美電影年度票房跌幅達4%,創歷年之最,證明多年以來的系列大片並未能持續吸引觀眾走入電影院。
“從高舉國産大旗與分賬大片抗爭,到努力創作中等成本的類型化電影,再到現在的系列商業大片模式,中國電影的發展之快大家有目共睹。”劉小磊説,“但是,一味開發系列和品牌,也可能造成觀眾的逐步流失,好萊塢的遭遇就是前車之鑒。”
2017年,三部現象級電影《二十二》《嘉年華》與《岡仁波齊》,分別關注慰安婦、性侵少女與藏民朝聖。無明星、無特效,無IP,卻經歷了在市場排片1.5%左右的形勢下,逆市上揚,最終衝破或者接近了票房的億元關口。
“在《戰狼2》這樣的系列影片或《羞羞的鐵拳》這種喜劇團隊製作之外,觀眾對真正涉及社會問題探討的電影也有了更理性並穩定的需求,這樣也能更好地刺激市場增量的穩步提升。”對此,劉小磊説,在2018年,一些已經成名的大導演的個性化創作,也將是電影市場增量中的一種內生動力,“比如李少紅的《媽閣是座城》、賈樟柯的《江湖兒女》、曹保平的《她殺》,他們都不是靠導演加固定類型,而是靠創新和風格化的創作來提升電影作品的多樣性,這樣將會對系列大片之外,整個電影創作生態形成一種必要補充。”劉小磊説。
“審美隔離” 成為影壇常態
電影《前任3》的意外火爆,造就了“審美隔離”一詞迅速進入2018年電影評論界的視野。票房直衝20億元,豆瓣評分卻只有5.8分,票房高過《芳華》,文化評論中卻鮮有發聲。一方面,影評人和學者幾乎無視這部系列影片。另一方面,模倣視頻、搜索主題曲及社交媒體上又出現了大量相關《前任3》的流量刷屏。
“説《前任3》是‘小鎮電影’有理由,但好像又失之於簡單粗暴了。”著名自媒體運營者蘿貝貝這樣寫道。
“社交媒體全民化以後,已經進入了分層階段,比如豆瓣上的文藝男女、刷微博的都市白領、快手上的小鎮青年及QQ空間的學生群體,這些特定觀眾由於網路的集聚效應而産生了固定的審美偏好,而網路自製劇、網路大電影相對粗糙的影視風格,又培養了這部分消費者的觀影習慣。因此,傳統電影人和電影觀眾們認定《前任》系列中那些不夠標準的問題,在他們看來,都不是問題。”曾在傳統的影視公司及網路媒體公司工作都有過工作經驗的策劃總監余瀟這樣説道。
2018年,電影行業仍然在不斷探索著新的可能。從《無證之罪》開始,愛奇藝就開始邀請電影人監製自製網劇,除了馮小剛監製的《劍王朝》之外,還有韓三平的《戰爭傳奇》、王晶的《冒險王衛斯理》、徐靜蕾的《同學兩億歲》、陳國富的《動物管理局》和陳嘉上的《唐磚》等劇。此外,網路大電影方面,以《生死鬼蜮》邀請好萊塢“B級片之父”厄尼·巴巴拉什為例,網路平臺以“新電影主義”為方向,也在探索著網路大電影的新模式和新未來。
“網站憑藉資本優勢,試水美劇的電影化模式,往電影製作方向靠攏,再通過平臺播放,培育觀眾,給電影打前站。這都是針對都市中産人群的行為。”對此,余瀟評論説,《前任3》之所以被冠以“微信時代的愛情”,正是充分發掘了QQ空間式的情感表達方式和快播式的模倣、戲謔的影像風格,其中涉及的話題和日常呈現又完全來源於微信等最普遍的青年人的社交媒體,從而贏得了既定目標觀眾的認可。
專業人員素質影響電影品質
“從個人的感受來説,我最希望未來能夠産生更多懂內容、有足夠專業素質的製片人。”談到對2018年乃至此後中國電影的發展,一位曾在華語地區獲得過大獎的編劇這樣對記者説道。
在編劇和青年導演們看來,系列製作多,雖然是電影製作大片化、商業模式成熟化的表現,但是,同時也是由於很多製片人沒有推進項目的能力,只好在“IP開發”的模式裏不斷複製成功經驗的原因之一。而業界存在的一些“定金編劇”,其“騙了錢就跑”的行為,更使內容生産上面臨很大阻礙。
最近,電影《無問西東》上映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引發大量 “姍姍來遲的《無問西東》,這5年去哪兒了”式的討論。而很多電影製作週期慢、與放映脫節的情況,在電影界也並不少見。
“創作者如果是純乙方,接委託創作,遇到那種糊弄事的製片人,劇本寫再好也是白費,因為版權是製作人的。”即使已經在業內成名,這位獲獎編劇仍然認為,製片人門檻太低,編劇和導演缺乏話語權的問題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電影項目的實質進展和推進。
“中國電影原來都是偏導演中心制,因為導演作為核心起碼是懂業務的,現在中國電影模倣好萊塢的模式,但是又沒有那種專業化的製片人,這就把整個産業水準拉低了。”一位青年導演這樣對記者説道,“真正的大製片人,像黃建新和陳國富,他們都是從編劇和導演幹出來的,所以能出精品。”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