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首次調查研究“陽關在哪兒?”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曾勾起世人對古絲綢之路的無限遐想,但陽關的確切位置在哪?一直困擾中國文博學界很多年。中國官方近期首次啟動“陽關遺址考古調查與研究”項目,對史料記載的多處“陽關位置”進行了綜合科考。
歷時近一個月,該項目完成40多處疑似影像點的實地驗核,排除了有可能是古道、長城、烽臺和壕塹的地點,確認了幾處古代水渠、耕地及村莊遺跡,並對古董灘進行了全面航拍,取得大量影像地圖,為進一步判讀可疑點提供素材。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俊民10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透露,由該所和敦煌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遙感所、蘭州大學資環學院組成的聯合考察隊,此次在全面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參照衛星遙感影像,對敦煌南湖周邊特別是古董灘、紅山口進行了無人機航拍和實地調查、測年標本採集、疑似點勘察等工作。
位於甘肅敦煌市境內的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因其是漢王朝界西域的兩關之一而聞名於世,《漢書》中的西域三十六國與漢王朝的位置距離都是以陽關為基準。
中新社記者梳理髮現,千百年來,除往來于古道上的人們有不絕的文字記錄,後世文人騷客不時有讚美之詞外,各個歷史時期的史料圍繞陽關的記載也是“眾説紛紜”,業界專家學者對此的探討亦長期存在“很難説服對方”的爭議。
基於此,中國國家文物局去年10月下旬啟動“陽關遺址考古調查與研究”項目,希望深入、系統梳理以往考古成果與歷史文獻,制定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最終找到“陽關的確切位置”。
張俊民分析稱,清代以來,關於陽關的歷史記載,有説在紅山口,有説在南湖,又有説在古董灘,還有所謂“石棺材”、“葫蘆斯臺”等説法,但多缺少令人信服的證據,即便是考證陽關的重要參照坐標——壽昌城的形狀都有很大的出入。
張俊民説,地處戈壁大漠中的陽關遺址,歷時上千年已經被黃沙掩蓋,光從地表上看很難解決問題,加之一些史料記載相互存在“出入”,這讓考古研究困難重重。儘管此前也有一些“興趣使然”的老專家進行過徒步調查,但都“無功而返”。
“投入遙感等科技考手段,也許能解決這個問題。”張俊民表示,此次初步考察採集了40余件測年標本,為進一步認識疑似點的時間、判定疑似點的屬性,提供了直接的佐證,為最終揭開“陽關在哪兒”的謎團奠定了基礎。(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