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呼應時代 回歸價值

2017年12月17日 15:37:00來源:光明日報

  呼應時代 回歸價值

  ——文化類節目廣受熱捧贏得口碑

  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光明日報通訊員 容葶婷

  今年以來,一系列文化類節目的升溫,與娛樂節目的“退燒”形成鮮明對比。面對消費迭代快速的綜藝市場,文化類節目以“慢”的姿態逆生長起來——《中國詩詞大會》領跑春節檔,最高收視率破1;《見字如面》以臺帶網,單期網播量近千萬;《朗讀者》升溫迅速,話題帶動有力;《家風中華》把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帶到了我們的面前;《國家寶藏》講述27件國寶的前世今生,讓館藏國寶活起來。

  “在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下,人們依然有著強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何天平對記者説。文化類節目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中國的文化基因密碼,讓他們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文化的深度。因此,文化類節目的火爆並不令人意外,是時代必然,也是價值回歸。

  傳承傳統文化是使命也是責任

  中國傳統文化中既有許多優秀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比如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等,也包含著豐富而複雜的上古神話、經典古籍、文學作品。中國上下五千年曆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如涓涓細流滋養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

  “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值得歌頌,我們要以節目引領廣大觀眾,在全社會形成文化升溫而不是娛樂過熱,這是電視工作者的神聖使命和責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高長力説。

  近年來,以《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文化類節目正是憑著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接地氣”傳播,真正與觀眾形成了共鳴,填補了觀眾在這個階段的節目觀看需求。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不少電視臺都在做有益嘗試。正在央視播出的《國家寶藏》,將“高冷”的文物鮮活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讓人們通過電視節目感受到了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領悟到了每一件文物背後的傳統文化。明年將在央視播出的文化類節目《謝謝了,我的家》,將以家風為展示主體,以家族人物為承載對象,旨在通過家風文化價值的發現,對民俗文化尋根,重塑家庭觀念。

  近年來,傳承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在形式和題材上百花齊放。“這些節目不僅用新穎的形式吸引了觀眾的目光,還要讓他們持續觀看、積極思考、熱烈討論,感染並鼓舞人心,指引前行的方向。”《朗讀者》的製作人董卿説,“我們通過談話把朗讀者的個人生命體驗建構起來。嘉賓在舞臺上還原成誠懇的朗讀者面貌,在我要讀而不是我會讀的主動表達中,完成‘以文學之名叩問生命’的使命。”

  觀眾需要文化類節目浸潤心靈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國文化類節目同質化嚴重的現象一直為業界所詬病。益智問答類節目《幸運52》《開心辭典》火爆熒屏後,一批形式大同小異的作品蜂擁而至;當《百家講壇》紅極一時,類似模式的講座類節目又紛紛搶灘市場……相同類型題材節目的扎堆播出,不僅使觀眾産生審美疲勞,也讓創作陷入思維窄巷。令人欣喜的是,這一問題近兩年得到了明顯改善。文化類節目在題材樣式的拓展、文化內涵的挖掘、製作理念的創新等方面均實現突破。

  其實,觀眾需要文化節目浸潤心靈。不少網友都表示,雖然博物館沒少去,不過每次去都是走馬觀花,並沒看懂什麼。珍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看上去與自己平日的生活沒有什麼關聯,但近期引發熱議的節目《國家寶藏》,將國寶變得觸手可及,真正讓觀眾感受到了每一座博物館中的民族文化基因,每一件歷史文物中永不斷線的生命軌跡。這檔節目另辟蹊徑,將文物背後的故事與歷史,通過表演戲劇故事的形式,以一種更生動、更直接、更為觀眾所接受的方式傳播出來。在首期節目播出後,故宮文物各色釉彩大瓶,就因其所體現的乾隆“農家樂審美”在網上火了一把。通過故宮志願者張甡的生動解説,網友又了解到這件國寶瓷器背後的景德鎮匠人工藝和大清盛世。“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隱藏在其背後的是我們祖先無與倫比的生活智慧,是流淌在我們血脈裏的民族文化基因。”北京交通大學學生李政説。

  除《國家寶藏》外,《見字如面》也是熱議度比較高的文化類節目。在《見字如面2》第五期節目“熱血”篇中,趙立新以其極具感染力的舞臺表現把林覺民《與妻書》的悲愴深情演繹得淋漓盡致。有網友評論:“趙立新的聲音充滿了情感,偶爾哽咽停頓直擊人心。”此外,《見字如面2》對於信件進行現代化解讀,通過通俗易懂卻精准考究的現代話翻譯,更能讓年輕受眾生動感知信件背後歷史人物的精神高度,深刻體會那些值得傳承的思想價值。

  在“有意義”與“有意思”中尋求平衡

  今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於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的通知》中提出,鼓勵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在黃金時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經濟類節目的播出數量和頻次,倡導鼓勵播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創節目。

  “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和創意,努力做到‘有意思有意義’,這不只是對廣電管理部門‘指揮棒’的被動響應、機械落實,更是各大衛視電視節目主動突破、持續創新的必然選擇。”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副研究員鄧文卿對記者説。

  文化類節目如何做到既“有意思”又“有意義”,無疑是在內容方面推陳出新。談及創新,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説:“不創新,沒有一家博物館的大門能夠開得下去。”因此,央視打造的《國家寶藏》聯合故宮和八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院的行業突破,以近乎難以抉擇的篩選條件——每家博物館只能選出一件寶藏入主特展,用創新的節目形式抓住觀眾的心。《中國成語大會》總導演關正文説:“在製作《中國成語大會》的時候,我們強化了娛樂性的設計,釋放了主持人活躍現場的能力,趣味編組了多樣化的題目,鼓勵選手與主持人互動,調動了嘉賓的狀態,後期更是強調保留現場真實的歡樂氣氛,並通過‘花字’強化了知識性和趣味性,把內在的文化擔當轉化為更輕鬆的外在形式,讓大家在快樂中獲取營養。”用輕鬆的外在形式承載深沉的內在擔當,是這類節目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研究員魏鵬舉認為:“未來文化類綜藝發展會更加注重寓教于樂,教育價值是核心目標,娛樂性為重要手段。因為當今觀眾的注意力和精力十分有限,觀眾渴望輕鬆愉快的節目,並會被這樣的節目吸引。”

  如今,多檔節目合力再掀熒屏“文化熱”。這些節目在表達方面更“綜藝化”,從節目形式到邀請嘉賓都增加了綜藝元素。但值得留意的是,節目的“綜藝化”並不意味著娛樂化,節目的“有意思”和“有意義”並不矛盾。節目內容上還應該繼續保持嚴謹的態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只不過通過年輕的表達方式,讓節目有趣生動,從而用親近的方式抓住觀眾的心。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發展,是對觀眾當下文化需求的洞悉,是時代的必然,也是價值的回歸。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17日 01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