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新時代,文藝評論應如何作為

2017年12月16日 12:42:00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于 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如何在新時代充分發揮文藝評論的社會功能和服務功能,尤其是在當下文藝的創作手段、傳播媒介、接受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的新形勢下,文藝評論如何助力文藝創作發展,成為文藝評論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日前,北京師範大學文藝評論基地聯合中國傳媒大學文藝評論基地、遼寧省文聯文藝評論基地、中國戲曲學院文藝評論基地、浙江省文聯文藝評論基地,在北京舉辦新時代文藝評論學術研討會,專家學者就新時代下如何開展文藝評論進行了深度研討。

  文藝評論應激濁揚清 

  研討會現場,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為包括文藝在內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南和行動準則,文藝評論工作者一定要緊密聯繫創作實踐,為優秀作品鼓與呼,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批評的嶄新局面。

  北京師範大學文藝評論基地主任、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表示,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應當充分發揮文藝評論的服務功能,服務於文藝創作,以促進文化繁榮和文化均衡發展。“文藝工作要堅持明確的方向、紮實的行動,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文藝評論則應密切關注現實,切實做到激濁揚清,讓文藝事業和日常生活更美好。”

  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副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周由強重點介紹了文藝評論基地自成立以來,在基礎理論研究、人才培訓、內容傳播三方面取得的成績,他強調,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評論,需要重視和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找準文藝評論的方位,二是找準文藝評論的立場,三是確立文藝評論的標準。

  確立文藝評論的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與會學者一致認為,這是對文藝批評價值體系的系統表述,即在注重文藝審美理想的同時,大大擴展了文藝批評的歷史向度、民眾向度。

  對此,仲呈祥表示,搞好文藝批評的關鍵在於堅持科學標準,即習總書記提出的“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標準。同時,他對一直以來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三性統一”的文藝評論標準進行了新詮釋,“‘三性’需要劃分為不同範疇。優秀作品應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邏輯起點是作品自身的品格,前者是歷史品格,後者是美學品格,同屬創作美學範疇;而觀賞性的邏輯起點是觀眾的接受效應,屬接受美學範疇。”仲呈祥直言,面對市場,提出重視觀賞性很有必要;但對於創作者來説,思想性和藝術性則是應有之義,要靠作品的歷史品格和美學品格去吸引感染受眾。他認為,不能把不同邏輯起點上的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並列在一起,放到同一批評範疇裏下判斷,當成批評標準。

  與會學者注意到,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路文藝作品發展迅猛,已經成為文藝生産創作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網路文學、網劇、網路大電影、網路綜藝、網路遊戲等不同形態和類型的産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對受眾尤其是青少年産生了廣泛而持續的影響,對此,文藝評論應如何發揮引導功能?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黨委書記、副學部長彭文祥表示,文藝評論需要積極發聲,與時俱進地對文藝發展及時作出判斷和引領,主動發揮褒貶甄別功能。遼寧省文聯文藝理論研究室主任張穎認為,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新媒介迅速發展,各種基於網路傳播的文藝評論來勢兇猛,傳統文藝評論則相對處於一種邊緣化境地。“新時代的文藝評論應該做到話題新、寫法新、思維新,保持開闊的視野,向社會文化領域深度拓展,充分接地氣,讓讀者感興趣。”張穎建議,要結合當下時代閱讀趨勢,以開放的姿態融入新媒體語境,文藝評論才能獲得良好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引導新時代文藝創作 

  在文藝評論工作者看來,審美素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影響力的重要標誌,應充分發揮文藝評論的社會功能,推動社會審美風尚的整體提升。這不僅包括推動建立健全文藝作品品質綜合評價體系,也包括促進、激活優質文藝創作,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彭文祥將文藝評論和創作的關係視為“車之雙輪,鳥之雙翼”,二者協同促進。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路海波結合兩部低成本影片《二十二》與《十八洞村》取得過億元票房的現象,闡釋了網路平臺上的群眾文藝評論潛藏的積極力量,正在影響並激勵著各領域的文藝創作。路海波表示,應充分重視並大力挖掘這股新力量,對其進行有效整合和引導,用更多健康的評論激勵創作,促進更多優秀文藝作品産生。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丁亞平認為,新時代影視作品受眾的文化需求呈現多樣化、差異化特徵,特別是與網際網路同時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作為影視受眾主體,其觀念和審美趣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影視創作的走向。針對當前中國影視仍存在市場過熱、精品力作比例不高、部分作品在價值觀上存在偏差等現象,丁亞平認為,影視評論應有更大的熱情和擔當,充分發揮對內容創作的引領作用。

  與會學者認為,如何加大、加強文藝評論生産,以引導青年受眾、引導創作,成為擺在傳統文藝評論工作者面前的難題。中國戲曲學院文藝評論基地主任謝柏梁舉了個令人欣慰的例子:中國戲曲學院的一位本科生聯合多位來自各大院校的戲曲評論人,開通了一個以戲曲評論為主的微信公眾號,運營短短數月就得到了眾多粉絲的關注。“自媒體給年輕的戲曲評論人才提供了新的評論陣地,媒體融合讓今天的中國文藝評論事業有了年輕人的一席之地。”謝柏梁説。(于 帆)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