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故宮擴大開放的不止是有形面積
人們希望故宮成為下一代了解傳統文化的“第二課堂”,能夠成為廣大民眾浸潤傳統文化的鮮亮舞臺。故宮有這樣的實力,也應該有這樣的追求。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近日在主題發言中透露,“故宮開放面積明年要超過80%”。故宮的南大庫也將在2018年“五一”前開放,作為故宮集中展示“非紫檀即黃花梨”的明清傢具館。(《北京青年報》11月29日)
故宮擴大開放面積,有著十分重要的文化價值。國家文物局印發的《文物建築開放導則(試行)》鼓勵所有文物建築採取不同形式對公眾開放,重點引導一般性文物建築開放使用,並提出現狀尚不具備開放條件的文物建築也應創造條件逐步對公眾開放。
有人可能擔心,故宮擴大開放面積後,會不會對文物保護造成傷害?很難説這種擔心是杞人憂天。現實中確實有一些文物建築在開放後出現了損傷,但是,只要拿出紮實的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傷害。還應該看到,文物並不是封閉起來就能得到最好的利用。開放就是保護,在開放中保護,這樣的理念已經得到了實踐證實。
值得一問的是,故宮的擴大開放面積,到底是為了文化而來,還是為了效益而來?這些年來,故宮很紅很熱,但一些遊客只是把故宮當作一個旅遊景點,而不是一個文化符號。換言之,在一些遊客眼中,故宮與其他一些景區相比,並沒有太強的辨識度。
故宮的開放其實有兩種,一種是有形的開放,以擴大開放面積為主;一種是無形的開放,以提升文化影響力為主。對於故宮來説,擴大有形的開放並不容易,擴大無形的開放更不簡單。人們希望故宮成為下一代了解傳統文化的“第二課堂”,能夠成為廣大民眾浸潤傳統文化的鮮亮舞臺。故宮有這樣的實力,也應該有這樣的追求。
這些年來,故宮在無形開放上,也就是提升文化影響力上下了大量功夫。人們津津樂道于故宮推出的各種文創産品。這給其他文化建築與文化遺産帶來了啟迪。但鋻於文化對於國家、民族的重要性,鋻於故宮在文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故宮還需要作出更好的示範。擴大開放面積顯然是一個起點,讓故宮的文化符號更加深入人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毛建國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