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83歲王蒙依然風趣:中年焦慮正常 但得變成前進動力

2017年11月30日 08:5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30日電(上官雲)“有這個焦慮很正常,但關鍵得變成前進動力,自己得奮鬥,光焦慮,抑鬱症怎麼辦?那不是白焦慮了。”近日,83歲的著名作家、學者王蒙現身北京,在談到“三十而立的焦慮”等問題時,言談舉止依然風趣幽默。當天,他還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時,分享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何內涵、在當下的作用等問題的看法。

  對於王蒙的名字,很多人並不陌生:他的《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等作品當年都曾風行一時。近年來,他對傳統文化頗為關注,先後出版《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説〈孟子〉》、《中華玄機》。在他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確實富有“玄機”,講道理不外露、能看到事物比較深藏的方面,這在古人很多著作中都有體現。

  “儒家強調謙虛謹慎、聞過則喜,不願意太張揚、太驕傲;孟子説‘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總之,能看到事物辯證、相反相成、曲折的一面。”王蒙説,這正是傳統文化的奇妙之處,一句很簡單的話、一個很簡單的字都能琢磨出很多含義,“把所有的道理以高度集中的語句總結出來,歸於簡約,增加了傳統文化思路的玄妙”。

  王蒙打了個有趣的比方:諸子百家的作品中,名氣越大的,字數越少,“《道德經》大概6000多個字,但發行量全世界第二;《管子》很長,但反倒沒那麼重要。正是這些作品短小精悍的語言,給後人留下了很多研究、發揮的空間”。

  “傳統文化就是這樣,能‘鑽進去’會覺得這輩子都分析不完。”不過令王蒙有些遺憾地是,現在很多寫作人古漢語的基礎非常差,有些不應該不知道的書,他們沒有讀過,“比如《紅樓夢》沒讀過。一談《紅樓夢》就知道,只是看過電視劇。而有些寫作人就很懂得這些事情,讀老書也讀得比較多。對孔孟老莊、楚辭漢賦……這些都知道一點兒,是好事情”。

  當然,傳統文化不只是在書中體現,而是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王蒙舉例道:“大家都喝茶,有的人就懂,喝得講究;有的人就相當差。所以,能夠有一種對我們的文化的理解,讓生活有自己的特色、風度、趣味,這個是很有意思的”。

  的確,近些年人們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熱情也越來越高:古詩詞日曆首印能到2萬冊,高於同類一些日曆書;《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文化節目被譽為綜藝界“一股清流”,廣受歡迎。

  但同時,也有人憂慮,這些年“洋節”在國內比較盛行,像剛過去不久的萬聖節,幼兒園的孩子都會過,但對時間差不多的重陽俗卻知之甚少,這樣下去,我們的傳統節日、傳統文化不會有丟掉的危險嗎?

  “這個情況這些年還是有一些變化的,比原先要好一些。”對此,王蒙覺得,要讓大家更了解傳統文化、更喜歡傳統節日,還需要努力,“咱們中國過去的節日,春節吃餃子、端午節有粽子,但現在光靠吃,節日氣氛不足以維繫,得有點兒別的東西”。

  “過去春節唱大戲,現在就可以給春節增加戲曲方面的內容;端午節可以增加一些詩歌活動;重陽節也是敬老節,敬老活動還可以更充實。”王蒙笑著説,中國古詩詞中有很多對古老節日的描寫,都可以多做一些講解宣傳,“現在大家對這些節日的接受度比原先強,我不著急也不悲觀”。(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