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星記”掌門人:14歲學做扇 一做就是40多年

2017年11月30日 08:29:00來源:錢江晚報

  “王星記”掌門人孫亞青

  14歲學做扇,一做就是40多年

  尹維納 陳鋮 王建華

  “王星記”創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王星記”扇素以精湛的技藝、迥異的功能、高雅的情趣享有“杭産三絕”而名揚天下,制扇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錢報記者近日走進長板巷118號,專訪到王星記的掌門人、省級“非遺”傳承人孫亞青。

  14歲開始學做扇

  一做就是40多年

  作為“王星記”的靈魂人物,孫亞青被“王星記”上下尊稱為孫大師。孫亞青14歲開始學做扇,一做就是40多年。“那時,我還是個大姑娘,在杭二中讀書,‘王星記’扇廠坐落在杭州市繁華的解放路上,這裡離我家和杭二中很近,小夥伴們總在廠裏的車間玩,所以有機會看到女工巧手制扇的場景。”孫亞青自打那時便愛上了做扇子的行當,從“王星記”廠裏領回了加工活兒,雖然並不複雜,比如為鐵皮扇折面,替舞蹈扇粘貼紅綢,但這些活兒都非常考驗耐心和細心。1976年,18歲的孫亞青終於如願以償,正式成為“王星記”的一員。

  孫亞青天生是個幹活的好手,一進廠便搶著最累的事情做。她虛心好學,特別愛鑽研,制扇技術一天一個樣。那時,“王星記”扇子共有15個大類,孫亞青很快就學會了4大類、各個品種的主要製作工序,比如白紙扇穿面、鐵皮扇折面、舞蹈扇拓綢,還有檀香扇拉花等。

  拉花是做檀香扇裏最難的

  也是孫亞青的拿手技藝

  説起拉花,這是孫亞青的拿手技藝。剛進廠,時任技術廠長的俞劍明便把她送到蘇州制扇廠,專門學習檀香扇的製作技術。“拉花”是檀香扇製作過程中最難的技術。在薄薄的檀香扇骨上,用鋼絲拉出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小孔,組成精美的鏤空圖案,鏤空越多,難度越大,做這一道工序的藝人需要有高超的技巧和多年的練習。

  其中,“拉花”的拉弓要用毛竹自製而成,不能使用現成的鋼絲鋸,而是使用三毫米的鋼絲,需手工敲齒,且按不同角度敲上5次方可使用。“工具是我們自己做,使用工具也是我們自己,這是活著的技術。”孫亞青告訴錢報記者。

  “拉花”需要深厚的技術功底,同樣也是力氣活。“學這門手藝很辛苦,每天就像拉鋸一樣反覆用鋼絲鋸著木片,一天練習下來,往往手指手臂酸痛不已。”孫亞青説。然而這活她一幹就是12年,也讓她的兩條手臂變得粗細不一,右手明顯比左手粗一圈。

  2008年,“王星記”制扇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而作為“王星記”的代表,孫亞青也被確認為省級“非遺”傳承人。2014年,孫亞青還獲得了第三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薪傳獎”。2014年,“王星記”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

  從設計到選材到製作

  小小折扇都頗用心

  杭州是中國生産折扇的名邑,自古以來便有“杭州雅扇”之美譽。很多來杭的中外賓朋在賞西湖美景的同時,也會希望擁有一把“王星記”扇子以作紀念。

  每當中外貴賓光臨,廠裏必定安排工人現場表演製作工藝。1979年,西哈努克來杭州訪問時,便參觀了王星記扇廠。當時,技術高超的孫亞青奉命為親王露了一手。許多年來,孫亞青到底為多少來賓作過表演,她笑稱,記不清了。

  小小折扇不容小覷。在去年的G20峰會上,提供給中外媒體的折扇,從生産到成品,26道工序全手工製作。而“元首夫人扇”就更為複雜,這些扇子從設計到選材到製作頗為用心。比如扇骨,選的是莫幹山一帶多年以上的淡水竹,收來之後,還要在專門的庫房陰5年。這樣的竹子製成的扇骨,手感細膩、包漿渾厚,透著淡淡的琥珀色。白色扇面是真絲的材質,這一把扇子裏,杭州“三絕”(杭扇、杭絲、杭茶)就佔了“二絕”。

  一次偶然的機會,國際大牌迪奧相中了“王星記”扇子,想將其作為香水禮盒中的搭售紀念品。為了贏得合作機會,孫亞青和設計師們動足腦筋。最終,在經過不懈努力後,一款高級定制的燙金不對稱折扇,讓迪奧方讚不絕口,雙方簽下6萬把禮品扇的訂單。而孫亞青也在這次創新突破中找到了“王星記”的出路——成為時尚名品的搭檔。繼迪奧之後,許多知名時尚品牌如巴黎歐萊雅、聖羅蘭等都向“王星記”拋出了橄欖枝。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