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專訪京劇名家葉少蘭:藝術家“德藝雙馨”不能是空話

2017年10月31日 10:1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上官雲) “學戲就是得能吃苦,要不然就別學,一輩子都得‘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而且作為藝術家,品德很重要,‘德藝雙馨’不能成為空話。”近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曲學院榮譽教授葉少蘭在北京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回憶了父親葉盛蘭一生為京劇發展奔走的往事。葉少蘭還提到,京劇事業接班人的培養工作已經迫在眉睫,青年演員們應該珍惜國家給予的優越條件,對京劇事業的發展有責任感、使命感。

  追憶父親:京劇史上首位以小生“挑班”的藝術家

  葉少蘭出身於梨園世家,他的父親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派小生藝術的開創者葉盛蘭,代表作有《群英會》《羅成》《呂布與貂蟬》《白蛇傳》《西廂記》《柳蔭記》等。9歲時,葉盛蘭輟學從藝,進入富連成社。最初學習旦角,後來在總教習蕭長華先生建議下,改學小生,正是這一個決定,成就了後來的葉派小生藝術。

  “我父親成名比較早,是京劇史上第一位以小生挑班(注:即領銜組團)的藝術家。”葉少蘭説,挑班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齣戲需要很多人配合,你得負責樂隊、配角等一堆人、事的開銷。所以説能‘挑班’的演員,都是有高超的技藝和市場保證的”。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葉盛蘭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放棄優厚收入,率先以挑班藝術家身份帶領私人班社進入國營劇團,籌建中國京劇院,擔任一團團長。葉少蘭回憶,最初父親一個月工資是800斤小米,合當時60塊錢,“他寧肯借錢養家,也要參與到國家的京劇事業建設中來”。

  “有一個時期,父親要在十幾天的時間內將《西廂記》、《赤壁之戰》兩齣戲排練好,經常兩個劇院來回跑,忙得就連中午吃飯的時候都要讓我在旁邊給念本子,背詞兒。”在葉少蘭眼中,父親演出、創排的新劇目能受觀眾歡迎,與自身的刻苦敬業分不開。

  1978年,葉盛蘭先生不幸去世了。葉少蘭説,父親在臨終前沒説過任何財産問題,身邊只有十塊錢,唯一強調的是一件事,“他讓我們好好努力:京劇小生藝術不能丟。這就是父親的遺言”。

  “對父親來説,始終是京劇藝術大於一切,個人什麼委屈都可以不提。”説起往事,葉少蘭仍然十分動容,“這些話我一直原原本本記在心裏,希望能挑起這副擔子。作為藝術家,品德同樣重要,‘德藝雙馨’不能成為空話”。

  收徒教戲:京劇各個流派需要旗手 接班人培養迫在眉睫

  正是在父親的影響下,葉少蘭刻苦鑽研京劇藝術。在他的努力下,“葉派”經典劇目京劇《呂布與貂蟬》《羅成》《周仁獻嫂》《西廂記》《柳蔭記》等一大批劇目得以恢復演出,受到海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同時,在擔任中國戲曲學院榮譽教授之後,他一直為研究生班授課。2017年10月8日,葉少蘭收李福勝、田勝強、曾寶玉、張堯、姬鵬、蘇從發、劉明哲、趙佳8人為弟子,希冀將葉派藝術、京劇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

  “這次拜師儀式,得到了中國戲曲學院的高度重視。它也不是形式上的儀式,而是宣誓:要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更大努力和貢獻。”葉少蘭將拜師的目標定義為“弘揚國粹藝術,落實繼承發展,培養高峰人才”,“拜師不是為了個人前途,而是要為了京劇事業去擔當,要有使命感,我們師徒都應如此”。

  葉少蘭並沒有否認,京劇發展歷程中曾有過低潮。他説,京劇各個流派需要有旗手、接班人,這是迫在眉睫的問題,“並不是學戲就能叫接班人,而是要有大師級的京劇演員,得繼承發展、創造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縱觀京劇歷史上,每一位大師的名望都不是因為名字取得好,而是有能夠流傳後世的作品”。

  “葉派藝術不只屬於葉家,更屬於整個京劇事業。”葉少蘭希望,徒弟們能夠勤學苦練,讓京劇隊伍更加充實、壯大,“學京劇就是要受苦,沒有勤學苦練出不來‘角兒’,現在國家給了我們優越的條件,青年演員們一定要珍惜”。(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