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國曲友聚集崑曲祖庭 奏樂亮嗓共慶重陽

2017年10月31日 09:4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南京10月28日電 (記者 鐘升)28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佳節。當天,來全國各地33個曲社的90多位曲友們齊聚江蘇省昆山市巴城鎮。大家奏古琴、吹昆笛、展唱腔、走臺步,各展才藝一道奉獻了一場精彩的重陽曲會。

  唐代時,宮廷樂師黃幡綽吸收民間歌調在巴城傳戲,並創作“傀儡戲”,後逐步發展為“昆山腔”,成為崑曲的源頭。明代巴城人梁辰魚用戲曲家魏良輔的“水磨腔”填詞,創作了《浣紗記》,使崑曲正式登上舞臺,並演變為昆劇。巴城,堪稱崑曲的祖庭。

  “夢回鶯轉,亂煞年光遍,人一立小庭深院……”伴隨著昆笛的演奏聲,70多歲的上海老人陳慶珂唱起了自己最愛的《牡丹亭》。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上海昆劇院(簡稱“上昆”)準備重新組建崑曲團隊,急需尋找熱愛戲曲並有一定功底的人才。一天,上昆的蔡振仁和顧兆琪兩位老藝術家突然找到在臺下聽戲的陳慶珂,問她願不願意加入崑曲團。

  陳慶珂笑稱自己是“粉絲被明星帶上了舞臺”。為了唱好崑曲,她開始惡補中國傳統文化,覺得唱詞優美就去用心背誦古詩詞;學了《牡丹亭》就拼命去了解湯顯祖的生平,學習他《臨川四夢》的其他曲子,“在不知不覺中收穫了很多”。“要是當時沒有學崑曲,那就是我人生的一大缺憾”,陳慶珂肯定地説道。

  張麗真是特意從香港趕來參加曲會的。對她來説,學習崑曲屬於“插柳成蔭”。她介紹,自己本來是學習古琴的,十分羨慕古琴老師能唱出一口優美的琴曲。“在香港,從小到大的音樂教育都是西式的。開口只會唱美聲。我們想學老師唱琴曲卻發聲不對,完全唱不出來。”這件事一直讓張麗真頗感遺憾。

  一天,一位琴友告訴張麗真,有一位從大陸移民到香港的崑曲演員正在開課教崑曲。她想,“我們跟著他學唱傳統的崑曲,也許就知道琴曲該怎麼唱了”。抱著這樣的想法,張麗真開始了崑曲的學習。從中,她“發現了一個新天地”。

  張麗真本來就非常喜歡中國古典文學。接觸崑曲後,她驚訝地發現“古典文學還可以在舞臺上演出來,可以用音樂唱出來。這讓古典文學不僅僅是平面的,而成為了一個立體的天地”。如今,原本只是“借道”學習崑曲的張麗真已經有了20多年的戲齡,唱腔愈發地道,對中國古典文學也越來越熱愛。

  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長田青説:“崑曲曾經衰敗過,曾經需要人們挽救才能殘喘延續。雖然它現在已經是全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但這要求我們更好地把它傳承下去”。他將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教學傳承基地的牌匾授予了巴城鎮。接過牌匾的巴城鎮黨委書記谷文華表示,巴城將推動“崑曲小鎮”的崑曲文化活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弘揚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提升“文化自信”。(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