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打金箔絕活有數字檔案 用“記憶工程”搶救性保護非遺

2017年10月25日 11:05:00來源:南京日報

  用“記憶工程”搶救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

  打金箔絕活有了數字檔案

  時長3000多分鐘的視頻影像資料、8萬餘字的口述史文獻、記錄工藝流程數據量超過1200G……記者昨日從市文廣新局獲悉,作為江蘇省第二批非遺“記憶工程”重點項目之一,歷時4個多月的南京金箔鍛制技藝數字化採集工作正式完成並順利通過驗收,這項國家級非遺技藝首次有了自己的“數字檔案”。

  南京金箔的數字化採集使用了4K高清錄影機拍攝,除了視頻、圖片、音頻、電子文檔等存儲方式,還引入3D掃描和VR虛擬現實拍攝等技術手段,未來可用於研發與金箔工藝相關的數字化産品。

  17項非遺瀕危,搶救性保護引入數字技術

  隨著時代變遷和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存續環境和傳承鏈條呈瀕危之勢。據統計,我市目前瀕危的各級非遺項目有17項,正在開展的搶救性保護工作中,一個重要手段便是數字化保護。

  市文廣新局公共文化處處長鄒奕介紹,非遺項目的數字化保護,主要是借助數字攝影和錄音、二維或三維掃描、虛擬現實、數據庫、搜索引擎等現代資訊科技手段,為傳承、研究、宣傳、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産留下珍貴資料,以可再生的數字形態實現保存、傳承與傳播。

  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南京評話”,曾是南京百姓茶余飯後最愛看的民間曲藝節目。2008年,隨著南京評話最後一位藝人孔幼平去世,這一省級非遺項目因無人傳承面臨失傳危機。為了留住這門“方言曲藝”,秦淮區展開了搶救性保護,蒐集整理重要評話書目進行數字化建檔,同時在民間尋找合適的傳承人重拾經典。如今,南京評話已經重新登臺表演,“説演並重”、飽含南京風土人情和歷史掌故的民間曲藝再次回到人們的視線之中。

  4K錄影機記錄打箔技藝,3D掃描復原鍛制工具

  鍛造一片薄如蟬翼的金箔,需要工匠揮動上萬次鐵錘;943張金箔摞在一起,厚度僅有1毫米……2006年,南京金箔鍛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成為“金陵匠心”的傑出代表。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的數字化採集工作,由市文廣新局聯合金陵科技學院江蘇省“數字媒體”省級重點實驗室共同開展,採集內容包括工藝流程、技藝特色、風格流派等12個大項。採集工作團隊使用4K高清錄影機進行多機位拍攝,並根據金箔的材質特點在現場配備多個可調節色溫的光源,力求細緻準確地記錄金箔鍛制技藝的核心工藝,以及老藝人們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製作過程,展現非遺傳承人的工匠精神。

  鄒奕告訴記者,此次數字化採集工作前後歷時4個多月,共查閱文獻資料310余部,拍攝視頻資料時長3000余分鐘、錄音資料時長1000余分鐘、圖片資料2000余張。工作人員採訪了20余位金箔藝人,整理口述史文獻8萬餘字,總文字量超百萬字,記錄工藝流程的數據量達1228.8G,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金箔鍛造技藝數據庫。

  除了《江蘇省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規範和技術標準》規定的視頻、圖片、音頻、電子文檔等方式,採集團隊還引入3D掃描和VR虛擬現實拍攝等技術手段,讓非遺數字檔案突破以往視頻、圖片二維呈現的局限。比如,金箔工具的3D掃描為日後復原鍛制工具提供了數字樣本,以VR技術拍攝的金箔鍛制工藝流程,為今後製作數字文創和非遺體驗産品提供了廣闊平臺。

  省級以上重點非遺項目將分批建立數字檔案

  今年出臺的《“十三五”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規劃》提出,將分批對省級以上的重點非遺項目有計劃地進行數字化採集工作。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從2014年起,我市開始系統性地開展非遺項目數字化採集工作,現已完成東壩大馬燈、南京白局、南京金箔鍛制技藝3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數字化採集。

  鄒奕透露,除了為非遺項目建立數字檔案,年事已高的老一輩非遺傳承人也是數字化保護的重點對象。

  目前,我市正在分別為秦淮燈彩和南京金箔的兩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陸有昌、王必生進行技藝流程的搶救性記錄,年底還將啟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的數字化採集工作,把非物質文化遺産轉化為可共用、可再生的數字形態,讓這些非遺技藝永遠留存。 本報記者 朱凱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