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民俗

春餅的來歷

2013年08月27日 16:43:3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立春吃春餅 (圖片來源於網路)

    春餅又叫荷葉餅、薄餅,是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美食。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春餅的材料簡單,製作方便,口感柔韌耐嚼,吃法也有很多種,卷包配菜、作為主食單吃、炒餅都可以。每年立春日,漢族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農曆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説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裏,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

  古代立春日吃春餅,不但在民間一直流行,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為季節食品頒賜給近臣。《歲時廣記》曾記載:“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蔔為之裝飾,置奩中。”南宋時“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王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春餅作為一種民俗食品,在古代,不但流行于漢族地區,而且也影響、流傳到了少數民族地區。元初契丹人耶律楚材的《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中説:

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

木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藉絲長。

勻和豌豆搡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

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粱。

  春餅、春卷都是立春之日吃的小吃。吃春餅的習俗起源於晉朝,興于唐朝。《關中記》中道: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有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有記載説,宋代宮廷用薺菜迎春耕做的春餅是“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宋代宮廷春餅以“薄如蟬翼”而馳名。這裡説的是用薺菜為餡的春卷。

  春餅和春卷都是古人心目中春的象徵,但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春餅是用面烙成的薄餅,卷菜吃。春卷是薄面皮包菜油炸而成。據考證,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的春盤演變而來。晉代有“元旦造五辛盤”之説,而用大蒜、小蒜、韭、蕓苔、胡荽五種辛葷蔬菜;到唐代春盤內容有了變化,改為:萊菔、春餅、生菜;到元代出現用薄餅卷餡後再用油炸食用的方法。

  立春季節,春回大地,大蔥已出嫩芽稱羊角蔥,鮮嫩香濃,吃春餅抹甜面醬,卷羊角蔥,稱為“咬春”。但北京人吃春餅更講究炒菜,它要韭黃、粉絲、菠菜切絲炒一下,拌和在一起,稱為和菜,卷春餅吃。另外還有春餅夾醬肘絲、雞絲、肚絲等熟肉的吃法,而且講究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

  春餅、春卷是歷史悠久的小吃品種。立春吃春餅和春卷,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於春”的美好祝願。因此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責任編輯:馬小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