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瀋陽所舉辦“殲15著艦十週年”媒體見面會

2022-12-16 21:04:00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字號

  11月25日14時,瀋陽所在融媒體中心舉辦“殲15著艦十週年”媒體見面會,黨委副書記王東石致歡迎詞。瀋陽所首席專家王永慶,高級工程師王曉艷,航空攝影師盧剛,“羅陽青年突擊隊”隊長班瑞陽講述了與殲15飛機共同成長的故事,對中國工業報、遼寧日報、瀋陽日報等媒體記者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

  開創歷史:從陸地向海洋

  “2012年11月23日,中國戰鬥機邁出歷史性關鍵一步。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型艦載多用途戰鬥機殲15帶著億萬人的期待,在遼寧艦上成功起降,中國戰鬥機實現了從陸地向海洋的跨越。從這一天起,中國海上沒有艦載機的時代成為過去。殲15的每一次進步、每一個飛躍、每一項探索,幾乎每一步都是第一次,都是從0開始。”

  王永慶回顧了我國艦載機從關鍵技術預研,到初步方案,再到關鍵技術突破和近10年發展的全過程。從著艦到現在,殲15又經歷了十年發展,接受了更多考驗,具備了全任務能力。王永慶自豪地説,“這十年,我們不斷提升裝備能力水準,就是為了當我們的裝備面對敵人的時候,我們不怕他!”

  先進的裝備、先進的技術、先進的作戰理念,對科研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瀋陽所和各相關單位的同志們,大家都憋著一口氣,沒日沒夜的幹,硬是把國外幾十年走的路,用最短的時間走完了,國外需要2-3年才能實現上艦,我們2個多月就實現了。這支敢打硬仗的科研隊伍與殲15一起成長,一批艦載機研發人員、試飛員和飛行員把青春奉獻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關注焦點:飛行員們的感受

  殲15飛機首次著艦,很多人都記住了“遼寧艦”甲板上的“生死十三秒”,而王曉艷卻記住了戴明盟那一身的橙黃靚麗的聯合服。

  那一天,5名飛行員駕駛著飛鯊相繼穩穩的落在了16艦的甲板上,出於專業的敏感,王曉艷觀察到,只有戴明盟著裝的是殲15飛機配套的高空海上聯合救生服,而另外4名飛行員的救生服是從其他飛機上臨時調用的。

  王曉艷深情回憶了在殲15試飛過程中,研製高空海上聯合服、飛行員氧氣系統遇到的種種難題,尤其是飛行員對一線科研人員的信任和期待。“方案調整,産品調整,試驗驗證,一次次,一步步,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更找到了解決的辦法,終於飛行員不咳了,嗓子不幹了,分子篩機上産氧供氧讓飛行員呼吸舒暢了,氧氣系統一點一點贏回了飛行員的信任,飛機重新飛向高空。”

  在瀋陽所、在工作中,大家並沒有將“飛鯊精神”挂在口頭,但每個人都散發著光和熱,點亮了自己,也溫暖著別人。“做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瀋陽所人的一舉一動,日日夜夜,質樸地詮釋著航空人對祖國的熱愛。

  精神永駐:羅陽我的好兄弟

  羅陽入瀋陽所工作的第一張照片、羅陽在遼寧艦上的最後一張照片都是盧剛拍攝的。比羅陽大一個月的盧剛,與同在一起工作而且熱愛攝影的羅陽,有著許許多多的共同記憶。

  “在航空母艦上,羅陽總是隨身帶著小本,上塔臺,下機庫,邊走邊問邊記錄,還經常向軍方領導、集團領導詳細介紹殲15飛機性能,特別是在飛機庫,他為飛機的後續保障工作傾注自己的心血。”“羅陽是一位從不愛給別人添麻煩的人,在艦上,他曾向集團重大項目辦領導説有點心臟不適。領導要給他找醫生看看,羅陽説沒有事,一會兒可能會好一些,沒想到後來發生的這一切”……説起與羅陽最後相處時光的點點滴滴,盧剛眼中淚花閃爍。

  盧剛還講述了在遼寧艦上,看到試飛員的勇敢與無畏,看到航空人的敬業與擔當,看到共産黨員的忠誠和奉獻。在遼寧艦上,盧剛鄭重地寫下了入黨申請書,兩年後終於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

  前進方向:循著羅陽的足跡

  2012年,班瑞陽還是一名大二的在校學生。殲15成功著艦那一刻的畫面深深印刻在班瑞陽的腦海裏,羅陽同志的事跡與精神時時刻刻敲打在他的心上,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在回蕩,那就是選擇航空,循著羅陽同志的足跡,為祖國的航空事業盡一份力量。

  入所五年,班瑞陽親身經歷了飛控系統向飛管架構的技術跨越。他講述了作為隊長,帶領“羅陽青年突擊隊”的小夥伴們在重點型號、重點項目的研製中承擔“飛管系統開發驗證試驗”等關鍵任務的成長歷程。作為航空新青年,他相信每一個人都是羅陽精神的踐行者,也是羅陽精神的受益者。他相信只要循著羅陽的足跡,堅定信心、砥礪前行,建設新時代航空強國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