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兩岸公益論壇  >  企業社會責任  > 正文

阿里巴巴王帥:敬畏公益就是尊重未來

2013-06-04 14:30 來源:環球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那麼,電商做公益,這種機制就應該借鑒和創新,用商業的手法推動公益,不是一件“驢唇不對馬嘴”的事情。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知:商業模式自身就有公益的基因在裏面。“不同而和”是一種公民社會的基本價值共識,這裡面,“不同”是個性,是私益,而“和”就是公益。淘寶上600多萬的賣家形形色色,有很強的品牌、個人創業者,也有很多弱勢群體,他們自己都願意為社會盡一點點力。阿里巴巴希望電商商家的公益心能成為一種自主的行為。

  我是煙臺人,我經常到煙臺的一個小店買海鮮,這個店是三鑽的小店,店裏一共有三個人在打理,哥哥妹妹妹夫一起來做,哥哥是老闆。前幾天雅安地震,這個店的老大哥就打電話給我,問我知不知道淘寶的捐贈入口在哪,他要把當周10%的利潤捐出去。我當時聽了非常感動,這個例子説明,在中國不僅僅是大企業家才有這種自主的公益意識,而是最基層的商家都有這份心。其次,我感到他們相信淘寶這個電商平臺,這是基於很多分散的個體對於一個虛擬電子商務平臺的信任,這種信任其實非常難得。

  記者:商人在商,如何衡量公益和私利的關係?

  王帥:今天的中國應該去為一個群體正名,那就是商人。商人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他們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時至今日,商業其實更是推動整個社會發展的大力量。

  一直以來,商業給人的感覺是很功利的,很多人對商人的定義都是暴發戶和奸商。但以進步的視角來觀察,中國真正新的一代商人正在崛起,公益則是這一批新一代商人的符號。我們讓越來越多的人彼此信任,越來越多的商人,越來越多的商家,知道信用和良心才是財富。一個企業,你不生産對社會有害的商品,你這本身也是公益。

  有一個現象,我心裏是“沾沾自喜”的,那就是淘寶的“淘評現象”。一個人為了一個差評,不惜打一百個電話跟買家解釋。這樣的緊張是為了什麼?因為這個差評會影響到他的信用,這個信用會影響他未來的事業和財富。

  所以,中國絕大部分的就業是商人來解決的,而最有競爭力、最創新的手法,也有很多來自商人。這種信用機制就是電商發明的。

  有時候我想,阿里巴巴最大的功勞也許並不是建立電子商務的平臺,而是我們重構了中國的信用體系。我們剛剛做淘寶的時候,是沒有人相信的。那時候,沒有人相信能在淘寶上買到貨真價實的手機。但這些年的發展,讓大眾在這個平臺上重新找回了信任的感覺。現在,每天在淘寶上流動的2000多萬個包裹讓4000多萬人相信素未謀面的彼此。這其實就是個釋放相信、收穫驚喜的過程。

[責任編輯:孟雅詩]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