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一分會場  >  發言人觀點  > 正文

史寶欣:人口老齡化與養生文化

2012-10-29 15:17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二)中國養生文化的主要觀念 

  1.悅情養性,追求健康  健康長壽的首要條件是心情愉悅,情志調暢是指健康概念的精神心理維度。陶弘景在《養生延壽錄》中“養性之道,莫大憂愁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講的就是追求長壽應具有的心理健康狀態。歷代文人醉心於琴棋書畫和山水詩詞,其實質是通過表面上的怡情養性,強調心態在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2.節制飲食,促進健康  關於節制飲食對健康的影響,人們往往認為是由於改革開放生活富裕後,才出現了攝入過多營養和熱量對健康産生了許多負面影響;但事實上早在古代過著相對貧窮生活的中國人,也對節制飲食的健康價值有著深刻的認識。中醫理論認為脾胃為人體的後天之本,如果在飲食上不能節制,很可能傷及脾胃,從而使人多病和早衰。《內經》中對過度飲食的危害有過很多論述,如“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等等。孫思邈更加全面科學地論述了有關飲食的宜忌問題,如“常宜溫食”,“常宜輕清甜淡之物”等,他在《要方?養性》中更是指出:“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飲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 

  3.順時應情,維護健康  中國的天人觀認為人與天地間其他生物一樣生活在大自然中,人類生活應順應季節氣候,即所謂的“順四時”;人的生命過程同樣也有其自身規律,即應遵循七情六欲的變化規律,,即所謂的“順性情”。上述思想是建立在“天人一體”觀念基礎上,其目的在於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與大自然的充分和諧。人如果能夠達到與自然的和諧,健康長壽也就自然而成。《呂氏春秋》曾經對此有精闢的論述,即“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此處所言的“害”指的是“非其時而有其氣”的反常氣候,以及人的生活規律與季節變化不相適應,要想達到的健康目的就應“順四時”,即日常生活與季節變化相適應。 

  對於人的性情及年齡變化所引起的身體與心理精神的健康問題,孫思邈也做出了科學的剖析。孫思邈在兩千年前就認識到“更年期綜合徵”問題,在其著作中告誡人們在進入老年期後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和形態的改變,此時老年人應充分認識並不斷適應自己的身心變化,妥善解決並化解由此産生的矛盾;同時,人們還應理解並關愛老年人,順應他們的性情並適度加以調解,以使其安享天年。 

  4.身心兼養,成就健康  中國養成生文化強調動靜結合,提倡“動以養身,靜以養心”,而且“養心重於養身”。東漢時代的華佗就倡導鍛鍊強身防病,並創立了“五禽戲”以舒緩運動促進身體健康;孫思邈提倡“養性之道,常欲小勞”和“體欲常勞,但勿多極”,提醒人們應經常適當地活動筋骨,以達到祛病延年的養生目標。 

  中國養生文化在注重“動”的同時更強調“靜”,“靜”就是使身心處於思慮平靜的和諧狀態,而達到該狀態要求個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靜”的身心狀態包含多種道德要素和極高的道德要求,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孟子在其“養氣”理論中,將道德情操對身心健康的核心意義闡述的更為突出,即“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孟子的論述對中國養生文化的養氣理論影響深遠,奠定了道德情操在中國養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即養氣即養德。 

  (三)中國養生文化的特徵 

  中國養生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與儒家思想,以及從印度傳來的已被中國化的釋家均有密切聯繫。在中國養生文化中“氣”是核心概念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概念。以氣為核心,融宇宙論和養生論于一體的生死氣化的哲學思想在先秦道家學派中産生,隨後儒家也引入了氣的概念作為其本體論與精神修養論(養氣)的核心概念。老子提出了宇宙論與養生論合一的觀點,莊子則進一步發展了這一觀點,認為“通天下一氣耳”,人體是陰陽二氣運動的結果。在此理論基礎上莊子提出了具體的氣功養生方法,即“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中國養生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價值和意義強調身心(肉體與精神)和諧、人際和諧、以及天人(人與自然)和諧,上述理念對塑造健康人格有著極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四、科學養生提高老年生活品質 

  美國科學家傑裏米亞?斯坦勒等通過對美國近40萬人進行的長期跟蹤調查顯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人延長6~l0年的壽命,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科學養生密切相關。《呂氏春秋?節喪》記載“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生之謂也”,即養生就是珍惜、愛護、保養生命,以調身按摩、導引行氣等適度活動養形,以清虛靜定等養神,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壽世保元?老人》中提出“薄滋味,省思慮,節嗜欲,戒喜怒,惜元氣,簡言語,輕得失,破憂沮,除妄想,遠好惡,收視聽”的老年養生觀點,對於老年人的科學養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崇尚科學是老年養生的核心 

  由於老年人口絕對數量的增長,老年需求市場不斷擴大,引發了銀發産業的快速發展。在蓬勃發展的銀發産業中,出現許多打著保健養生旗號的偽科學養生産品和養生服務,另有愚昧與迷信的沉渣泛起給養生領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科學養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的關鍵,為了滿足老年人強身健體和延年益壽的願望,在開展養生宣傳時一定要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科學養生,注意軀體與心理健康並重的原則,重視科學合理的膳食與進補,保證充足睡眠,在科學指導下開展適度運動,以達到健康快樂、延年益壽的人生目標。 

  (二)注重科學是老年養生的關鍵 

  老年人養生應建立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遵從適度原則和個體化原則,科學安排生活起居,已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1.適度運動原則 

  世界衛生組織曾發佈老年人鍛鍊指導原則,特別強調老年人應多參加符合老年人生理特點的運動,如游泳、慢跑、散步等。我國傳統體育中的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對老年健身有良好效果。《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記載“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因此,老年人應崇尚科學養生,注意運動量適中並持之以恒方可收到良好效果。 

  2.注重心理健康原則 

  老年人由於社會角色的轉變,往往使得一部分老年人難以適應平淡的家居生活,引起諸多心理問題,以致産生心身疾病危害健康。由此老年人應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靜心態,正確對待昔日輝煌和今天的平淡。 

  老年人在注重心理健康的同時,還應勤於思考,培養諸如書法、繪畫、音樂等興趣愛好,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文化活動,多讀書看報、多與人溝通交流,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上述活動對保持大腦健康,防止老年性癡呆症提高老年生活品質十分有益。 

  3.個體化原則 

  個體的差異性決定了老年養生的個體化原則。由於每個老年人的生活背景、生活經歷、教育程度、身體狀況、性格特徵的差異性,決定了老年養生應遵循個體化原則,即在養生實踐過程中根據不同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採取符合其生理狀況和經濟社會地位和條件的養生方法。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不斷加快,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使他們能夠健康幸福地安度晚年是全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除了加強社會宏觀管理,為老年人提供充足的社會保障外,還應從微觀角度,大力提倡老年人科學養生,以提高健康水準,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作者簡介】 

  史寶欣 男  46歲  天津醫科大學臨終關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畢業于天津醫科大學/南開大學 碩士研究生畢業  在國內最早開展臨終關懷領域的教學、科研和臨床工作,是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早期開拓者之一。現任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副理事長兼老年護理與臨終關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生命關懷論壇秘書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臨終關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天津市法制心理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天津市中西醫結合腫瘤治療中心學術顧問;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護理教育分會常設辦公室主任。教育部全國成人高等教育護理專業專科規劃教材編委會委員;《中華現代護理學雜誌》常務編委;《國際護理學雜誌》和《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編委;《社會心理科學雜誌》副主編。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