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8 11:03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緣起于1966年5月,由證嚴上人于我國臺灣省東部花蓮創立“佛教慈濟克難功德會”開始推動慈悲濟世的志業。其時,臺灣東部因山脈阻隔,不僅交通險阻不便,醫療資源更是極度缺乏。證嚴上人眼見貧病鄉民困頓,一念悲心不忍,遂由自己與弟子勉力每日多做一雙手工嬰兒鞋累積結余,也因為講經説法結緣,啟發30位家庭主婦每日結存5角買菜錢,存入竹筒,點點滴滴匯聚為濟貧基金,開展慈濟慈善志業。四十餘年來,慈濟於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小區志工等志業上,傳承印順導師之“人間佛教”理念,力行印順導師所言“為佛教,為眾生”之叮囑,殷殷不輟。
一、慈善和醫療密不可分
慈濟克難功德會于花蓮東部地區照顧無數家徒四壁之貧困家庭,長期定期關懷後,證嚴上人察覺貧與病如孿生子,貧窮家庭因為家人生病而更加貧困,病患則因病無法工作,加上求醫耗費鉅資而家道中落。貧與病成為惡性迴圈,苦無止盡。證嚴上人遂自1972年9月開始,于花蓮市仁愛街成立“慈濟義診所”,廣邀愛心醫護藥師免費義診,而後也到臺東往診。至1987年8月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啟用的15年之間,一共為14萬人次免費施醫施藥,以行動關愛社會,無私付出。
“以人為本,尊重生命”是慈濟醫療創建時的宗旨;“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則是慈濟醫療永遠不變的終極任務。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啟用後,繼續以照顧貧病為職志。證嚴上人尊稱醫師為“大醫王”,尊稱護理人員為“白衣大士”。慈濟醫療志工全年無休,以“菩薩心,隨處現,聞聲救苦我最先”的精神執行醫療專業,對病患予樂拔苦。慈濟醫院目前一共有六個院區,環繞整個臺灣地區,包括位於東部的花蓮市、玉裏鎮、臺東關山鎮,還有西部的嘉義大林鎮、臺北縣新店市、臺中潭子鄉。慈濟醫療于各地皆承擔偏遠無醫鄉鎮之往診業務,醫護志工之慈悲身影是守護鄉親健康最敦實的依靠。
除了慈濟醫院體系之外,1996年10月成立的“慈濟醫事人員聯誼會”,為1998年10月成立之“慈濟國際人醫會”(TIMA)的前身。截至2009年10月,慈濟國際人醫會在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設有58個據點,醫護藥師志工則遍佈15個國家和地區。他們平日為貧病鄉民提供義診服務,而當全球發生重大災難時,則立即整編人力,匯聚藥品,趕赴災區勘災義診。十多年來,總計提供免費醫療、藥品、外科手術等服務累積超過二百萬人次。
二、醫教人文培育良才
為了擺脫臺灣省東部醫事人員招募困難之窘境,更為培養具有愛心與人文情懷的醫事人員,慈濟護理專科學校、慈濟醫學院相繼成立。時至今日,兩校已升格為慈濟技術學院與慈濟大學。慈濟志工除了于學生就學期間擔任懿德媽媽、慈誠爸爸,以便每10位學生就有3~4位志工定期陪伴、關懷生活起居外,也擔任良師——“標準病人”,自費學習演技,扮演住院醫師與實習醫學生之“假病人、真良師”,培育人醫。而許多社會大德或慈濟志工,更自願于往生後,獻身醫學解剖等,擔任以身示教的“無語良師”。捐獻遺體的李鶴正師兄生前對醫學生留下殷殷叮囑:“你們可以在我身上劃錯二十刀,但不能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而當你們在我身上劃下第一刀時,也正是我心願圓滿的時刻。”我們規定,學生在課程開始前,需拜訪遺體捐獻者的家屬,從其家人口中認識捐獻者併為其立傳。此種生命教育的真實體驗,亦為慈濟醫療人文之高度展現。
慈濟技術學院和慈濟大學之醫學、護理、醫技、藥學、公共衛生、生物科學等係所的畢業生於慈濟醫療志業就業比例極高。而慈濟培養之醫護人員,專業、人文集于一身,在臺灣地區各醫療院所從業也獲得極高評價,他們勤於學習、樂於承擔,吃苦耐勞不計較,對病人及其家屬更是溫言軟語呵護,人醫良護備受醫界肯定。
三、慈濟醫療信、願、行
追溯慈濟醫療志業緣起,實為延續印順導師之“人間佛教”理念,實踐證嚴上人之期許——“做,就對了!”
佛經倡言“信、願、行”。證嚴上人亦曾提及:“信為道源功德母,選擇了正確的方向,就要守住這份信念,信自己,還要信別人。不管是家庭或是整個社會國家,人人都要有那一份‘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信念。更要相信,再坎坷的環境,總有一天,一定會改變過來的。既然相信了自己,也篤定了方向,就要有那份願力,生生世世在菩提中,有願有福就有力。”
“力”也就是“力行”。慈濟以入世理念,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舍。而慈濟醫療人文與專業並重,謹守“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醫療本質,結合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這慈濟四大志業發展特色,共創“感恩、尊重、愛”的醫病互動關係。
[責任編輯:張瑞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