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8 18:31 來源:台灣網 字號: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28日下午舉行了議題為“和平發展回顧與前瞻”的專題研討,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發表了題為《加強金融合作,促進兩岸企業轉型升級》的議題演講。(台灣網 于斯文 攝)
台灣網7月28日哈爾濱消息 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28日下午舉行了議題為“和平發展回顧與前瞻”的專題研討,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發表了題為《加強金融合作,促進兩岸企業轉型升級》的議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加強金融合作,促進兩岸企業轉型升級
張 冠 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2012年7月28日)
摘 要
2008年以來,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初步實現了制度化、機制化,兩岸金融機構實現雙向投資,金融業務合作領域與規模迅速擴大。但總體看,兩岸金融合作還處於開創階段,在當前全球及兩岸經濟發生深刻變革、兩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升級壓力形勢下,兩岸金融合作水準還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因此,在今後深化兩岸金融合作的過程中,應將支援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作為重要或優先方向,並將其作為兩岸金融合作的重要特色與利基所在,通過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更有效支援企業轉型升級。
2008年以來,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取得歷史性突破與積極進展,成為兩岸經濟合作的亮點之一。當前,全球經濟發生深刻變革,兩岸經濟社會都在步入一個新的重要轉型期,如何通過加強和深化兩岸金融合作,發揮各自優勢與特色,在促進雙方金融業發展的同時,更有效支援兩岸經濟特別是兩岸企業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一、2008年以來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現狀
2008年以來,在兩岸關係開啟和平發展進程、兩岸兩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實現制度化商談的基礎與背景下,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也取得實質性突破。
1、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實現了制度化、機制化。
首先,兩岸達成金融合作的制度性安排。2009年4月,兩岸兩會在南京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就金融合作特別是金融監管及貨幣管理等議題達成協定,雙方同意在資訊交換、機構設立、危機處理、人員培訓和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以確保對互設機構實施有效監管。在此基礎上,2009年11月兩岸金融監管機構簽訂兩岸銀行、證券及期貨、保險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MOU),標誌著兩岸金融監管機構將據此建立監管合作機制,為進一步深化兩岸金融業交流與合作創造了積極條件,成為兩岸金融合作進入實質階段的重要標誌。
其次,金融合作納入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並在早期收穫項目中進行專門安排。2010年6月兩岸簽訂ECFA,將金融合作納入第三章“經濟合作”的重要內容。其中降低臺灣銀行業在大陸設立分行、開展人民幣業務的時間限制等,也被列入ECFA早期收穫清單之中。早期收穫清單列入金融等相關服務業,成為ECFA的兩岸特色之一。
第三,兩岸監管機構不斷加強和完善監管合作機制。2011年4月,兩岸銀行業監管磋商會議首次召開,進一步明確了包括日常聯繫、互訪交流、現場檢查等在內的合作思路和措施,雙方並同意成立銀行業監管合作工作小組,以配合ECFA服務貿易協議的協商進程。到目前,該磋商會議已召開兩次,對促進兩岸銀行業合作及相互設立營業分支機構發揮了重要作用。
表1.兩岸銀行業互設分支機構情況(截至2012年7月16日止)
一、臺灣銀行業在大陸現況: |
|||
銀行 |
分(支)行 |
代表處 |
|
已開業 |
申請案已獲臺方核準 |
||
第一銀行 |
上海分行 |
成都分行 |
- |
國泰世華銀行 |
上海分行 |
青島分行、上海分行閔行支行 |
- |
彰化銀行 |
昆山分行 |
昆山分行花橋支行 |
- |
土地銀行 |
上海分行 |
天津分行 |
- |
合作金庫 |
蘇州分行 |
天津分行、蘇州分行高新支行 |
北京代表處 |
華南銀行 |
深圳分行 |
上海分行、深圳分行寶安支行 |
- |
中國信託銀行 |
上海分行 |
北京代表處 |
|
兆豐銀行 |
蘇州分行 |
||
臺灣銀行 |
上海分行 |
上海代表處 |
|
玉山銀行 |
- |
東莞分行(已獲大陸核準籌設) |
東莞代表處 |
臺灣企銀 |
- |
上海分行 |
上海代表處 |
永豐銀行 |
- |
- |
南京代表處 |
臺北富邦銀行 |
- |
- |
蘇州代表處 |
臺灣工業銀行 |
- |
- |
天津代表處 |
二、大陸銀行在臺現況: |
|||
銀行 |
分行 |
辦事處 |
|
已開業 |
已獲核準 |
||
中國銀行 |
臺北分行 |
||
交通銀行 |
- |
臺北分行 |
|
招商銀行 |
- |
- |
臺北辦事處 |
中國建設銀行 |
- |
- |
臺北辦事處 |
2、兩岸金融機構實現雙向投資,金融業務交流擴大。
首先,兩岸金融MOU及ECFA的簽訂與實施,加快了兩岸金融機構相互投資步伐。到2012年7月16日,臺灣銀行業在大陸設立的14家代表處中,大陸已核準10家設立分行,其中9家已開業,3家已開辦臺資企業人民幣業務。大陸也有4家銀行在臺灣設立辦事處,其中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已獲臺灣方面批准設立分行,且中行已開業。在證券業方面,首家兩岸合資基金管理公司開業,13家臺灣金融機構獲得大陸證券市場投資資格並已全部獲得投資額度;已有約10家大陸基金管理公司投資臺灣股市。在保險業方面,新增4家,累計5家臺資保險公司開業、1家參股大陸壽險公司。
其次,兩岸貨幣兌換與清算取得突破。兩岸貨幣兌換業務與範圍不斷擴大。在2005年10月臺灣方面在金馬地區試辦人民幣兌換業務後,2008年6月臺灣方面又開放人民幣在全島定點兌換;2009年10月,大陸開放福建全省新台幣現鈔兌換業務,此後逐步向其他省市擴大。在兩岸貨幣現鈔清算方面,2010年7月,人民銀行授權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為臺灣人民幣現鈔業務的清算行,負責向獲准開辦相關業務的臺灣商業銀行在港分行提供人民幣現鈔業務的清算,隨後臺灣各商業銀行在港分行均已與中國銀行(香港)簽署相關協議,建立起兩岸在香港的人民幣現鈔業務清算平臺。此外,2009年7月臺灣開放大陸銀聯卡在島內實體商店刷卡消費業務,2012年2月,銀聯卡在島內使用範圍擴大到網路商店等線上支付。到2012年2月,臺灣可以使用銀聯卡的商店達到6.5萬多個店面,平均每天刷卡金額從最初的每天87萬人民幣增加為每天5千萬人民幣,已經給臺灣商家帶來168億人民億商機 。
3、兩岸金融業務往來規模迅速擴大。
2008年以來,隨著兩岸經濟交流規模擴大及兩岸金融合作步伐加快,兩岸間的金融業務規模迅速擴大。根據臺灣方面統計,臺灣島內全體商業銀行的兩岸匯出入金額由2007年的2600億美元左右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將近5000億美元,增長近一倍。同期進出口外匯金額也由近300億美元增加到542億美元左右(參見表2)。
表2.兩岸金融業務統計表(億美元)
年 月 |
銀行進口外匯 |
銀行出口外匯 |
銀行匯出匯款 |
銀行匯入匯款 |
2007 |
102.33 |
195.20 |
1,668.13 |
930.42 |
2008 |
110.72 |
189.11 |
1,989.26 |
1,192.03 |
2009 |
75.55 |
182.74 |
1,786.51 |
1,118.28 |
2010 |
123.88 |
271.94 |
2,512.15 |
1,507.95 |
2011 |
176.00 |
366.21 |
3,141.21 |
1,843.39 |
2012年1-4月 |
58.52 |
120.65 |
1,079.60 |
573.15 |
資料來源:臺灣《金融統計業務輯要》,2012年4月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前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還處於起步階段,還不能滿足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需求。首先,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水準尚落後於各自與其他主要貿易、投資夥伴間的水準,如由於歷史與政治因素,兩岸金融機構在對方設立營業機構還只是剛剛開始,而外資銀行早已在雙方市場提前佈局。其次,雙方對對方金融機構的設置及經營仍有諸多限制,相互設立營業機構的規模、方式仍不平衡,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尚未建立,也直接影響兩岸金融機構開展相關業務以及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合作,對兩岸日益擴大的投資、貿易也形成一定制約。第三,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革、兩岸經濟步入新的轉型升級、兩岸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升級挑戰的關鍵時期,兩岸金融合作的規模、方式與水準,還不能滿足兩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金融需求。
二、以支援企業轉型升級作為深化金融合作的重要方向
推進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是促進兩岸金融業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當前全球經濟及兩岸經濟都在發生深刻變革、兩岸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兩岸金融合作不僅要為雙方金融業尋求新的市場空間,也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通過深化合作更有效支援雙方企業的轉型升級,並以此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
1、當前兩岸企業轉型升級對金融支援要求更為迫切。
當前,全球經濟的深刻變革與兩岸經濟轉型升級,使兩岸多數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升級壓力。
國際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復蘇緩慢及歐債危機的擴大蔓延使全球經濟再面臨新的變數。IMF在2012年4月17日指出,歐元區危機如果進一步加劇,將使全球産出和歐元區的産出會在兩年時間內分別下降2%和3.5% 。同時全球需求結構再平衡的調整也在深化之中,一方面歐美發達國家民間消費增長趨緩,並通過再工業化和促進出口以帶動就業與投資;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也在謀求從主要依靠擴大出口帶動經濟增長,轉向更多地依靠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推動經濟增長。同時,各國積極調整産業政策,將發展低碳經濟、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進行科技創新作為戰略重點,使全球産業進入新的變革與調整期。
兩岸經濟也步入新的轉型期。大陸“十二五規劃”將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經濟轉型重要方向,並以發展戰略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作為産業結構升級的重點領域。臺灣“黃金十年願景”也將擴大經濟的國際化和自由化、通過內外需“雙引擎”帶動經濟增長、發展新興産業、推動製造業的服務化、促進服務業的科技化與國際化等,作為臺灣經濟轉型升級的方向。
全球經濟的變革與兩岸經濟的轉型,加上近年來大陸人民幣升值、生産要素價格上漲等因素同步發生,使過去兩岸以加工出口為主的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甚至生存壓力。通過實現從外銷到內銷、從低端到高端、從代工到品牌、從製造到服務的轉型升級,已成為兩岸多數企業的共同選擇。在這場歷史性的轉型升級過程中,兩岸企業既存在許多新的機遇,也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其中能否得到金融業更有力的支援成為關鍵因素之一。
據調查,2011年大陸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成為僅次於生産成本劇增的第二大難題,大陸銀行貸款小企業的覆蓋率低,大陸中小企業面臨貸款難、融資成本高、難以參與直接融資等困難 。2012年第一季度,大陸有銀行貸款需求的小微型工業企業中,有41.9%的企業沒能從銀行獲得資金,微型企業更是達到了45.7% 。大陸臺商尤其是中小型臺商也面臨相似境遇,根據2011年對大陸臺商的一項調查,資金問題是僅次於“人力成本上升”的第二大難題,包括臺商資金週轉主要靠母公司支援、難以獲得人民幣貸款、貸款到期不能展延、且受到差別化利率待遇等,不利於臺商拓展大陸內銷市場 。臺商同時也反映,在兩岸銀行互設營業據點後,雖然總體有利於促進解決臺商的融資問題,但對大企業而言是錦上添花,對中小臺商而言仍存在諸多現實困難,如臺資銀行不會因為在大陸設立營業機構就會對中小臺商放寬徵信或授信條件,臺資銀行處分大陸境內擔保品的能力弱于大陸銀行,很多臺資企業經營規模大於在臺的原始架構而較難靠母公司債信提升其大陸公司的信用評等,以及通過第三地投資大陸的臺商其母公司債信等級難以投射到大陸公司身上等等 。
2、兩岸金融業支援企業轉型升級各有優勢。
在支援企業融資方面,兩岸金融業各有優勢。大陸金融業規模大、機構眾多、營業分支機構遍佈,支援企業覆蓋面廣。但由於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粗放發展、生命週期短、企業信用、資訊透明存在諸多缺陷,以及金融業存在的融資渠道與結構相對單一,金融體系、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與産品創新不足等因素,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突出。但是近年來,大陸銀行業已積極加強對企業特別是小微型企業的融資,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將中小企業業務作為戰略核心業務,其中部分股份制銀行大力發展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對小微企業貸款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管理模式。國有大型銀行也開始重點拓展中小企業業務,特別是小微企業貸款業務。2011年末,大陸金融機構全部貸款餘額54.8萬億元,其中小企業貸款餘額10.8萬億元,佔全部貸款的19.6%,增長25.8%;雖然小企業貸款比重仍然偏低,但增長速度高於平均貸款增長率10個百分點左右 。
相對而言,臺灣金融業在支援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方面有豐富經驗。如2010年臺灣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比例佔22.2%,間接金融比重達到77.8%;而大陸中小企業80%以上靠自籌資金,銀行貸款等外部融資比例偏低。從銀行放貸比例看,從2004年至2012年2月,臺灣島內全體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佔全體企業貸款的比重由37.3%增加到47% 。同時,臺灣在中小企業的融資平臺與體系方面已累積相當經驗,如協助中小企業運用智慧財産權融資,通過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出資辦理融資服務平臺,通過專案資金搭配銀行資金方式融資,鼓勵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專設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等等,使中小企業資金來源多元化發展。
兩岸金融業在支援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方面存在差異,與兩岸不同的企業、金融環境密切相關。臺灣中小企業在經歷上世紀80年代以後的規模性外移後,島內中小企業在産業佈局、生命週期、企業特點等方面都發生較大變化,臺灣中小企業的信用、生命週期、管理水準等普遍高於大陸中小企業,這是其融資問題得到較好解決的基礎條件。相比而言,大陸中小企業尤其是沿海地區以外銷為主的中小企業,與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臺灣外銷型中小企業境遇相似,因此臺灣金融業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進程中積累的經驗很值得大陸借鑒。但也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當前兩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特點、行業分佈、經營管理水準、經營環境有很大不同,兩岸銀行對於企業的信貸制度、觀念、標準也有較大差異,臺灣金融業的經驗也難以簡單複製或照搬到大陸。因此,兩岸金融業通過加強合作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十分必要。
3、兩岸政策互動,為兩岸金融合作支援企業轉型升級創造了有利條件。
兩岸金融合作,已成為未來鞏固深化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內容與方向。隨著兩岸金融機構相互設立營業據點和業務的開展,兩岸金融合作正由起步和突破階段進入深化階段。同時,兩岸金融政策走勢與政策互動也為兩岸金融合作支援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與條件。
從兩岸金融政策看,大陸“十二五”規劃為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十二五”規劃將有序拓展金融服務業作為推動服務業大發展的重要內容,提出圍繞促進小型微型企業發展、推動科技創新等創新金融産品與服務模式。提出的大力發展金融市場,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積極發展債券市場,穩定推進資産證券化等內容,為金融業支援企業提供了更大政策空間。而臺灣“黃金十年願景”也將金融升級發展、充分滿足多元金融需求作為發展目標,提出鼓勵銀行設置中小微企業單一服務窗品、有效支援企業發展需求,持續擴大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承保能量及其功能,以及發展具有産業特色的資本市場,協助高科技及創新産業募集資金等。可見,兩岸加強金融支援企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很相近。
在兩岸金融政策互動方面,大陸“十二五”規劃將加強新興産業和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合作,推動建立貨幣清算機製作為全面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重點領域。臺灣“黃金十年願景”也提出發展兩岸特色金融業務、引導島內金融有序進入大陸市場的政策方向。在發展兩岸特色金融業務方面,臺灣有關單位正規劃通過2年時間,在外匯、銀行、資本市場、保險等方面,逐步開放島內金融機構發展人民幣商品及業務,包括擴大國際金融業務分行業務範圍以便利廠商取得人民幣資金、兩岸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後開放島內外匯指定分行(DBU)為島內企業和民眾辦理人民幣業務、通過兩岸分行合作提供島內民眾完整金融服務、推動兩岸網路金融服務建立支付平臺、鼓勵銀行在大陸廣設營業機構以從事多元化金融服務,以及開放島內銀行發展人民幣商品以增加民眾投資理財渠道等 。兩岸積極推動金融交流與合作的舉措,為支援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深化金融合作更有效支援企業轉型升級
當前,在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兩岸經濟轉型步入關鍵時期,通過促進和深化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支援和促進雙方企業轉型升級,已具備強有力的市場動力與良好的政策環境。將支援企業轉型升級作為深化兩岸金融合作的重要目標與努力方向,不僅對於雙方企業和經濟的轉型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對兩岸金融業自身發展而言也是重要利基所在。
1、將支援企業轉型升級作為深化兩岸金融合作的優先方向。
在兩岸企業面臨全球與兩岸經濟的歷史性變局、步入前所未有的轉型升級過程中,能否獲得更有力、更有效的金融支援,已成為當前兩岸企業轉型升級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因此,在未來深化兩岸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不僅僅要考慮金融業自身的市場、業務拓展需求,也必須考慮來自兩岸企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應當在未來深化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的制度設計、合作模式、平臺建設、金融産品的創新等方面,優先照顧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同時,兩岸企業的轉型升級過程,也意味著正提供一個潛力巨大、更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市場,兩岸金融業通過優勢互補、提供更多創新産品支援企業,也為自身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2、支援兩岸企業轉型升級,應成為兩岸金融合作的重要特色。
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應體現兩岸特色,從而産生獨特利基與競爭力。最近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一份報告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將是大中華區金融中心未來突顯于全球市場的關鍵,香港、上海及深圳等3地可能在大中華地區整合成一個多層次金融交易平臺,並拓展出更深更廣的資本市場,但臺北在本次大陸金融改革中的角色尚難明確,因此臺北有必要充分理解並積極把握此次金融改革的政策動向,可適時通過兩岸政經協商往來,積極推動與大陸之間的各類金融合作 。將支援兩岸企業轉型升級作為兩岸金融合作的重點方向,或可成為臺灣金融業佈局大陸市場的獨特優勢。從兩岸實體經濟的交流與合作看,兩岸貿易投資已具備相當大的規模,産生出龐大的金融需求;而且投資拉動貿易,以及兩岸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特徵,又使兩岸經濟關係與兩岸對其他重要經濟夥伴關係有著明顯不同,而在兩岸經濟關係的既有發展方式面臨國際經濟變革的空前挑戰的當前,兩岸相關企業轉型升級的迫切性更高、對金融支援的需求更為強烈,因轉型升級而産生的金融市場潛力龐大。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臺灣經歷了快速的産業升級過程,積累了支援企業轉型升級的豐富經驗,尤其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支援企業轉型升級,應成為臺灣金融業在大中華金融市場上發揮其競爭力的切入點,也應成為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特色。
3、儘快建立和完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推動兩岸貿易的本幣結算。
建立和完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是兩岸金融業開展雙方貨幣業務的重要基礎條件。在此基礎上,雙方應儘快推動兩岸貿易的本幣結算,以減少目前企業以美元等第三方貨幣結算的匯兌成本與匯率波動風險。隨著近年來兩岸經濟及企業的轉型升級,兩岸貿易中一般貿易比重持續上升、加工出口貿易比重持續下降,推動兩岸貿易中的本幣結算時機、條件已趨成熟,對支援企業轉型升級也將有相當幫助。鋻於目前島內人民幣存款目前仍僅限于OBU,數量增長很快但總體規模仍然較小。兩岸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後,應儘快開放島內銀行DBU的人民幣存貸款等相關業務,並適時推動兩岸貨幣互換機制以滿足需求。
4、加強兩岸銀行業合作,形成支援企業轉型升級的特色金融服務。
臺灣銀行在中小企業的授信、信保基金的運作、協助大陸臺商取得資金等方面有成熟經驗與優勢。如果結合大陸銀行分支據點、覆蓋面廣、處理當地抵押資産能力強等優勢,對於解決企業融資難和支援企業轉型升級方面將發揮更大效果。如兩岸銀行業互設金融據點,對臺商而言增加了融資渠道,對大陸銀行而言有利於掌握臺商母公司信用資料,從而幫助大陸臺商融資。但前面也提到,兩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特性存在差異,大陸臺商與島內企業以及與母公司的關係也有差異性和存在錯縱複雜的關係。這就需要結合兩岸企業特別是大陸中小企業、中小型臺商的不同特點,結合兩岸銀行業優勢進行金融創新。如加強兩岸銀行業的相互參股,或是兩岸合作共同設立針對中小企業特別是臺商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或開發銀行 ,以更有效發揮兩岸銀行支援企業的各自優勢;加強兩岸徵信合作或設立共同徵信機構,以解決雙方投資企業資信資料不足問題;借鑒臺灣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及海外信用保證基金的經驗,兩岸共同設立支援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信保基金或擔保機構;為推動中小企業以集群發展等方式轉型升級,兩岸銀行業可借鑒臺灣中心衛星制度以及相應的融資方式,合作加強推動供應鏈、産業鏈融資等等。
5、開展多元金融合作,全面支援企業轉型升級。
在支援企業利用金融市場直接融資方面,兩岸各有優勢,合作空間巨大。在資本市場方面,臺灣資本市場以中小企業為主,掛牌成本低,在支援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方面有獨特優勢,兩岸資本市場應在開放企業相互上市、建立共同交易平臺等方面加強合作。加強兩岸債券與票券市場交流與合作,尤其借鑒臺灣票券市場支援中小企業融資的經驗,支援兩岸企業轉型升級。在兩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過程中,設備的換代與升級需求龐大,而融資租賃業對於融資困難的中小企業而言更為靈活;臺灣融資租賃業發展較早,已成為銀行信貸以外最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加強兩岸融資租賃業合作和促進臺資融資租賃業在大陸發展,也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有效途徑。
[責任編輯: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