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和平發展回顧與前瞻  >  相關報道  > 正文

兩岸政治學者縱談“深化和平發展”

2012-07-28 23: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社哈爾濱7月28日電 (記者 劉舒淩)在28日于哈爾濱舉行的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研究兩岸政治的學者就“和平發展回顧與前瞻”議題進行熱烈研討,對深化和平發展發表各自觀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指出,目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由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他説,這意味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既迎來了繼往開來、突破政治僵局的新機遇、新希望,同時,必然要面對兩岸之間長期存在的歷史性分歧和結構性矛盾,“尤其是臺灣社會在政治轉型過程中所人為製造的國家、民族認同問題”。

  余克禮説,李登輝、陳水扁主政期間,製造臺灣社會在政治認同上的扭曲錯亂、在政治互信上的缺失,嚴重影響到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的進程。

  余克禮提出,當前,兩岸各方特別是執政當局,當務之急是都應為強化政治認同、增進政治互信、擴大政治共識,多做實事,多辦好事,不斷地添磚加瓦。例如,大陸方面要在讓更多臺胞受益於兩岸和平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化解其對大陸的種種疑慮,增進兩岸同胞相互了解與彼此信任感;臺灣方面除清晰堅持兩岸同屬一中,還應重視並採取措施對多年來的“去中國化”教育進行有力的撥亂反正,理性、務實、客觀地了解、理解和認識大陸。  

  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國安組”政策委員鄭安國指出,展望兩岸關係的未來,我的看法是樂觀的,但必須將仍然存在的變數列入思考。

  總結過去4年經驗,他提出自己的看法:解決兩岸問題的關鍵在於拉近雙方的距離,包括心理距離以及經濟、社會、制度、文化、感情的距離,仍有進步空間;兩岸要用更高的格局審視目前仍存在兩岸交流之間的問題;將兩岸大問題化繁為簡,累積小成果建構大成就。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嚴安林教授指出,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前景,制度化建設成為必然的路徑選擇。他提出,兩岸關係的制度化,是指兩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在兩岸互動與博弈進程中,通過正式與非正式、自覺與非自覺的形式而形成的、約束兩岸執政當局與人民行為的一種規則,包括自發演進的過程與人為設計的過程共同與相互交織而形成。

  他在發言中提到,就基本思路而言,要有中、長期的規劃與設計,使兩會間的溝通與協商既可應對兩岸間可能出現的任何突發事件,又能按照兩岸民間交流的實際需要與兩岸政治發展遠景進行協商,以建立可長可久的兩岸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與保障。包括:有步驟地推動兩岸政治關係的常態化,推動互設綜合性的辦事處,通過召開“兩岸和平論壇”進行有關“兩岸和平協議”的對話和討論,通過兩岸有關“軍事互信機制”的對話與軍事信任措施的初步實踐等。

  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內政組”顧問朱新民為強化和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12條建議。

  其中包括:深化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的理論論述與説明,兩岸共同規劃召開“兩岸文化論壇”作為心靈橋梁,共同規劃召開具代表性的“中山思想論壇”、以“天下為公”做為兩岸人民共同的理念與目標,推動兩岸民間團體與智庫在經貿議題之外就“有助於開創兩岸和平發展的條件與環境的相關議題”進行交流對話等。(完)

[責任編輯:普燕]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