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計委遠端醫療管理與培訓中心辦公室主任盧清君(台灣網 尹賽楠 攝)
台灣網7月12日北京訊 2017年(第九屆)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暨第三屆中國網際網路醫藥健康高峰論壇今天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攜手網際網路+大健康 創新共築健康新生活”為主題,在延續上一屆成果的基礎上,匯集了兩岸醫療和健康産業精英以及網際網路醫療業界的專家、學者和智慧醫療企業高管,就推進兩岸網際網路醫療發展、服務兩岸人民健康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國家衛計委遠端醫療管理與培訓中心辦公室主任、中日醫院醫務處副處長遠端醫療中心主任盧清君做了《網際網路+時代的分級診療新業態》的主題演講,他以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切口,運用大量生動案例,詳盡闡述了大陸醫療不均衡發展的原因及醫療資源整合措施。
盧清君主任表示,國家對分級診療提出了明確的任務,要實現90%縣域內首診,65%在縣域內得到診療。想要做到“大病不出縣”,我們的形勢還很嚴峻,這促使我們採用“網際網路+”的管理理念。
他還從“魏則西事件”闡述了網際網路醫療的亂象,指出網際網路醫療急需加強監管力度。盧清君指出,遠端醫療是“行業模式”,它的核心是異地、遠端,網際網路醫療是“技術模式”,由健康産業支撐,所以“網際網路+”不單是一個網際網路平臺,而是要把網際網路技術與遠端醫療的管理模式結合起來,所以需要較高的醫學規範和技術標準。會上,盧清君主任還闡述了大陸遠端醫療的管理培訓工作。
論壇後,盧清君主任接受了台灣網的獨家專訪,就大陸遠端醫療發展、政府監管及兩岸遠端醫療合作等方面闡述了看法。
遠端醫療是推動醫療事業發展的重要平臺
盧清君主任在談及遠端醫療發展時指出,遠端醫療在主要在醫療機構直接開展,目前已經成為政府推動醫療的一個重要平臺和工具,目前正在大陸的所有公立醫院中大力推廣,有些私立醫院基於業務需求,也在積極的推動遠端醫療。遠端醫療在未來發展中可能會重點跟著國際醫改的政策和方向,在推動分級診療、完成資源重新配置、完成醫務人員的繼續教育方面和整個學科的建設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
他説,網際網路目前是遠端醫療的主要形式,是遠端醫療的主要通訊方式和業務平臺,它不是一個獨立於遠端醫療之外的形式。
遠端醫療的發展需要加強政府監管和技術防範
盧清君主任認為,網際網路醫療和遠端醫療的本質是在資訊技術下支援的醫療行為,它必須遵循醫療的管理方式,這裡包括自治管理、流程管理、品質管理,甚至是器械、平臺、軟體的準入資質管理。大陸政府正在搭建研製相關的管理辦法和管理規範,包括資訊技術標準等,目前已經陸續出臺了一部分。希望不久後會有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出臺,這對規範遠端醫療發展,領導整個行業正確的發展及對造福百姓都非常有意義。
在網際網路上註冊資訊,讓很多患者覺得資訊和隱私安全問題得不到保障。盧清君主任表示,這要基於兩個層面。一方面是基於對資訊技術進行保障,另一方面是對我們的管理流程進行保障。對於很多平臺的註冊,正是因為實名註冊,才能保障患者的隱私安全。這一方面,要加強技術防範,國家在相關的遠端醫療平臺的安全方面有等級要求,必須經過測試。在管理方面,我們對所有人員,所有的流程進行備案和有效的培訓管理。
兩岸“同源同祖” 遠端醫療合作頻繁成果顯著
遠端醫療在未來的發展中作用巨大,兩岸醫療衛生事業有無交流合作的動力?盧清君主任表示,兩岸醫療衛生事業最大的目標是形成醫療的同質化,臺灣有許多先進的醫院管理理念,學科的發展理念和先進的醫療技術。大陸在很多層面上缺乏先進的技術,海峽兩岸本身是同源同祖,我們在語言、文化和社會背景上都很相似,雙方的交流可以有效地把新技術對接到醫院中。兩岸建立協同網路,網際網路平臺是一種非常便捷的方式,對兩岸人民都有好處。
兩岸醫療衛生方面已經開展了很多合作,甚至在沒有遠端醫療和網際網路時代已經非常頻繁,遠端醫療和網際網路平臺能讓這些合作更加有效化、有序化、日常化。所以不管是在學科建設層面,還是在人員交流層面,或者新的理念交互層面,對兩岸醫療都會有很大幫助。網際網路提高了我們的效率,減少了我們的距離感和空間之間的障礙,會對兩岸的交流更有促進作用。
在促進遠端醫療發展方面,國家衛計委實施了開放的政策,對醫改政策不斷地推陳出新,並切實落地,還包括一些配套的保障措施和經濟保障措施的同步完善,會對促進整個遠端醫療的發展更有益。
對於此次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暨第三屆大陸網際網路醫藥健康高峰論壇的舉行,盧清君主任指出,網際網路雖能拉近距離,但大會的形式還是很有必要。一些在網際網路上沒有開發出來的結合點,可能會通過面對面的交流,開發出更多兩岸交流的實際性項目。有這樣一個平臺,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在同一個平臺上交換各自發展的經驗,補充各自存在的短板是有必要的。
據悉,2017年第九屆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由台灣網、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兩岸關係》雜誌社、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中國社區衛生協會、北京醫師協會、北京社區健康促進會、臺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臺灣生策會、今日新聞共同主辦。(台灣網 宣玲玲)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