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8 15:05 來源:台灣網 字號: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以“擴大交流合作,共同振興中華”為主題的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為期兩天的討論中,在350多位來自兩岸的各界人士、專家學者的思想火花激蕩下,産生了19項“共同建議”後,在廣西南寧順利落下帷幕。中共中央臺辦主任張志軍在閉幕式上指出,共同建議順應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回應了兩岸交流合作全面發展的新期盼、突出了兩岸交流合作的機制化建設、彰顯了兩岸齊心協力振興中華的共識。“共同建議”充分表明,國共兩黨對於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增進兩岸同胞的福祉,共同振興中華,進一步增進了共識,指明瞭方向。
自2006年舉辦第一屆以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作為兩岸重要的溝通平臺,匯集兩岸産官學專家共聚一堂,交換意見,為兩岸經貿文化搭建起一座交流合作的橋梁。每屆談論達成的共同建議,均為現實兩岸政策提供參考導向,是以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一直在兩岸交流與合作中扮演著重要的政策先驅作用。
順應兩岸關係發展潮流 為兩岸交流開闢新前景
本屆論壇以“擴大交流合作,共同振興中華”為主題,“推進兩岸經濟科技合作、加強兩岸文化産業合作、深化兩岸教育合作”為議題展開討論,契合兩岸全面大交流的大背景,繼續本著順應世界發展大勢與兩岸同胞福祉大義的精神,努力為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探索前進道路。
“加強兩岸科技交流合作,蓄積民族振興的創新動能”、“深化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夯實民族振興的經濟基礎”、“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凝聚民族振興的精神力量”、“密切兩岸教育交流合作,培育民族振興的人才資源”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論壇開幕上提出的擴大和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的四點意見。各專題論壇達成的多項共識與19項共同建議的提出對這四點意見給予了積極的反饋。
推進兩岸經濟科技合作方面,專家學者關注ECFA實施成效以及未來協議的簽署問題,並對海峽兩岸共同面對的經濟轉型問題進行討論;希望兩岸科技界、産業界能夠攜手合作,通過平臺搭建、機制化合作推動兩岸經濟科技共同發展。兩岸經濟合作交流是“手牽手”,兩岸文化交流為“心連心”。加強兩岸文化合作方面,專家學者針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打造中華文化軟實力等議題進行討論,教育合作制度化問題得到關注,主題論壇針對文化産業合作亦産生七項建議。這些極富啟示的意見和政策建議,都集中體現在19項共同建議之中,是各不同背景的精英人士集體智慧的結晶,為兩岸交流合作提出可能的努力方向,增添了新的動力。
兩岸通力合作搶佔全球領先地位 共同振興中華民族
相較于前幾屆論壇的議題與討論內容,本屆論壇的世界視角與全球觀點成為亮點之一。開幕式上,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指出,在極端氣候的衝擊之下,可以預見未來綠能、環保、能源、農業及生技等相關産業,將成為“人類最急需的産業”。故兩岸可在這些領域通力合作,以科技創新突破技術障礙,搶佔全球領先的地位。
共同建議第三項指出,“兩岸應共同面對國際經濟形勢深刻變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在密切兩岸經濟合作基礎上,探討和協商同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相銜接的適當方式和可行途徑,提升兩岸經濟實力及全球競爭力。”本屆論壇19項共同建議中,有五項都提及參與國際競爭,提升國際競爭力;在本屆論壇文化專題論壇上,“面對全球化的市場競爭,兩岸文化産業應攜手共進,打造中華文化軟實力。”這一議題亦被反覆提起,文化交流合作方面,如何提升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成為探討的焦點之一,這正是共同振興中華的題中之義。
中共中央臺辦主任張志軍在閉幕式上指出,“共同振興中華”這一主題,體現出國共兩黨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和兩岸同胞共同願望,進一步堅定了共同實現民族振興的信念,進一步明確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進方向。
新形勢下,兩岸應繼續擴大深化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加強優勢整合,提升應對外部挑戰的競爭力,實現共同發展與繁榮,造福兩岸同胞,攜手致力實現民族振興。如果把“擴大交流合作”比作繼續為兩岸交流搭建橋梁,那麼“兩岸共同振興中華”便如同為兩岸發展插上的一對羽翼,這一目標的提出,讓兩岸共同發展有了更為全局的視點和共同情感歸宿,必能引領兩岸交流合作拓展新局面,開闢新前景,取得新成就。(台灣網 張潔)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