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九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蔡繼明 王成偉:區域歷史文化差異與假日經濟模式選擇

2012-10-28 11:44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區域歷史文化差異與假日經濟模式選擇

  ——開封清明文化與介休清明文化的比較 

  【摘要】由於區域歷史文化的差異,我國各地所傳承的“清明文化”也都明顯帶有各自的特性,而這種文化的特性(差異性)又將直接影響各地“清明”假日經濟開發模式的選擇。以河南開封清明文化與山西介休清明文化相比較,前者起源於北宋東京汴梁的清明習俗,更多體現的是“敦親睦族”的民俗文化風格;後者起源於晉文公與介之推的歷史故事,更多體現的是“慎終追遠”的精神文化風格;前者更帶有“平民”特色,帶有更多的娛樂性,踏青、郊遊、嬉戲、飲食均可;後者則更多帶有“精英”特色,更多體現了儒家深沉穩重的文化價值追求和政治理想。有鋻於此,開封與介休在清明假日經濟開發模式的選擇上,應該“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的文化特色。 

  【關鍵詞】 清明文化  開封  介休  假日經濟 

  一、引言:文化特色與經濟發展 

  自我國將傳統節日列入法定假日以來,以傳統文化為依託的假日經濟(小長假)和旅遊經濟已成為區域性文化産業發展的新亮點。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稟賦,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價值日益顯現,“在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及全球各地,文化産業已經逐漸成為經濟活動的核心” ,文化已與勞動、資本、技術、人力資源等經濟要素並駕而齊驅。 

  文化作為一種無形資源,具有典型的歷史性與區域性特徵,不同歷史傳承、不同國度和不同區域內的文化是有著顯著差異的。以清明節為例,我國的清明文化習俗與東南亞各國不同,我國北方清明習俗與南方不同,即便同屬北方的山西介休與河南開封的清明習俗也各有差別。因此,各地在推進假日經濟和文化産業開發的過程中,必須認真考慮文化的歷史地域差異,切忌千城一面,缺少個性和特色。本文試從介休清明文化與開封清明文化的比較入手,辨析兩地清明文化的差異性,以便為兩地假日經濟模式的選擇提供有益的借鑒。 

  二、清明文化的二重涵義 

  欲研究清明文化,當首先界定清明文化的內涵。就一般百姓人家而言,一旦問及清明節,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掃墓,繼而則是踏青。掃墓與踏青,確可代表清明文化最顯著的表像特徵:掃墓代表著中國儒家“慎終追遠”的祭祀文化傳統(帶有宗教色彩,因而是嚴肅的);踏青則代表著一般民間“敦親睦族”的民俗文化傳統(這是一種生活習俗或生活方式,因而是活潑愉快的)。若借用西方人類學家對傳統文化的分類,前者屬於精神文化的“大傳統”,而後者則屬於風俗習慣的“小傳統” ,也就是説,清明節在精神文化層面代表著儒家 的祭祀文化傳統,在風俗習慣層面代表著民間特有的生活習俗。這兩種文化傳統相輔相成,既區別而又有機統一。 

  牟宗三在《五十自述》中描寫了他童年時的清明記憶: 

  “清明掃墓,塋春花趁早先開了,黃的花,綠的長條,叢集在墳墓上。紙灰化作蝴蝶。奠一杯酒在墳前,墳中人的子孫們前後有序地排著在膜拜。那生命是不隔的,通著祖宗,通著神明,也通著天地。這不是死亡安葬時的生離死別。這時沒有嚎哭,沒有啜泣。生離死別那種突然來的情感上的激動,因著年月的悠久而進入永恒,化作一種超越的順適與親和。人在此時似乎是安息了,因著祖宗的安息而安息;也似乎是永恒了,因著通于祖宗之神明一起在生命之長流中而永恒。齋明肅穆之中,也有眼前的春光愉悅。那春光是配合著白楊松柏的肅穆之春光,是通著祖宗神明的春光,是一種聖潔的春光,而不是那鬱悶懊惱的春光。那愉悅是通著思古幽情的愉悅,想著祖宗如何如何,道古説今,也有一番閒適恬靜。在兒時我總是興會地跟著大人去掃墓,也總是這樣愉悅地掃畢而歸來。”  

  “鄉間人過清明、過寒食、甚至過任何節,總是那樣隨時即事湊風光,如是如是盡人事,牽古通今諧情趣。所以總是那麼嘉祥、喜氣、而又輕鬆。我也只是這樣感覺著,而這樣感覺著卻更富情味,比那孤注于確定意義的情味更豐富、更疏朗。就是説:那意義也只是當故事説。説著故事湊風光,諧情趣。這裡就盪漾著一種嘉氣與喜氣。我常是神往這種情味,特別易於感受這種情味,只是如是如是的情味。我也只是如是如是地感,沒有其他任何紛歧,只是這樣感,就覺著很舒暢。”  

  在牟宗三的筆下,清明節的祭祀是神聖的,是宗教性的活動,祭祀是今人與古人的“通感”,以此證明生命的延續性和神聖性,從而體味到齋明肅穆、慎重追遠的“禮”的精神價值追求。而作為世俗性的清明節,則又是鄉下人“湊風光”的故事,是“嘉祥、喜氣、而又輕鬆”的。這就是清明文化的二重特徵,精神的(或宗教的)與世俗的。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