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擴大文教交流  >  演講稿  > 正文

項國寧:兩岸新聞出版交流向前行

2012-07-29 12:4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擴大文教交流”專題研討會29日上午繼續舉行。臺灣聯合報社長項國寧在會上做了題為《兩岸新聞出版交流向前行》的發言。(台灣網 楊麗 攝) 

  台灣網7月29日哈爾濱消息 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擴大文教交流”專題研討會29日上午繼續舉行。項國寧在會上做了題為《兩岸新聞出版交流向前行》的發言。全文如下:

  兩岸新聞出版交流向前行
項  國  寧
聯合報社長
(2012年7月29日)

  在兩岸交流的大前提下,文化交流是最重要且深入的領域,而在文化交流中,出版與新聞交流更是影響層面最廣、最能直達人心,效果也最容易彰顯的兩個題目。

  為了討論便利,將出版與新聞分成兩個獨立的領域來討論。

  先就出版而言,兩岸出版各有優勢。大陸市場大、規模大,具有資源條件;臺灣市場不足,但創意細緻。當前全球文化版圖,“華文”的競爭優勢在中國大陸以量為基礎的情形下正加速成長,但與歐美文化競爭,“質”的提升必不可少,而這正是臺灣的優勢。因此,兩岸加強出版業的實質合作,讓臺灣的創意能夠加入“豐富化”大陸的文化佈局,共同邁向國際,推出高品質的文化作品,提升“華文”作品在全球文化市場的影響力與能見度,是兩岸值得期待的發展方向。

  我們再做細緻一點的區分:

  在數字出版方面,我們建議:

  一、專業人才交流、平臺服務合作 

  兩岸數字出版的實質合作需要更緊密。大陸的網際網路發展蓬勃,數字出版發展具有市場與規模;而臺灣的數字出版人才則有些創意上的優勢,營運方式也較具多元性。雙方應加強交流合作與善用“互補”性,在不違背兩岸現行管理政策的情況下,對於平臺合作、人才合作等方面,雙方應該展現更大的包容性、開放性,共同以促進“華文出版的多元性”為目標,對兩岸出版業才有更大的幫助。 

  二、建立共同打擊盜版的平臺 

  兩岸創作者對於盜版都深受其害,訴諸法律過程漫長,有時還遭遇舉證的困難。期能建立兩岸打擊盜版的合作平臺,建立通報、糾舉等機制,協助兩岸的出版業與創作人保障權益。其實盜版不一定發生在大陸或臺灣,一旦透過國際平臺發佈,遭遇盜版時皆無法獲得保護。

  至於在傳統出版的領域,我們看到的現狀,是雙方的版權交易,逐年增長,這是可喜的現象。其次,大陸簡體版圖書在臺灣的進口額與銷售額均持續成長,遠遠超過臺灣圖書在大陸的銷售額。這樣的交流不夠平衡;另一方面,臺灣出版社與大陸出版社合資成立文化公司,進行新書出版企劃的整體規劃,成效依然有限。

  因此,我們建議: 

  一.針對臺灣圖書極不容易在大陸書店銷售問題,可以利用大陸各地的書展,讓臺灣圖書公開展示並現場銷售。

   目前僅有兩年一次在廈門舉行的“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可以作現場銷售。如果能增加機會,則大陸讀者有更多機會認識臺灣圖書,對臺灣圖書在大陸的銷售必有幫助。

  二.臺灣出版社每年參加大陸的主要書展,但大陸出版社卻無法參加臺北的國際書展。

   希望開放這項限制,讓大陸出版人有機會完整認識臺灣的出版業,大陸出版社也可利用這個機會,在現場銷售並與臺灣出版社進行版權交流。

  三.嘗試對等開放可以控股或獨資的出版社試點。此點關係雙方客觀環境的差異,為避免敏感的政治問題,可先以兒童、生活、自然科學、藝術類別階段性開放。

   四.共同建立書刊進出口平臺,便於兩岸圖書進出口的審查時間。

  五.兩岸共同建立專有名詞或是一般用語的對照平臺,以降低誤會,增加了解。

   至於在新聞交流方面,個人在三年前提出的幾項建議,仍可做為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檢驗標準: 

  一、開放傳媒長期駐點、互設辦事處。我們再三強調,新聞採訪需要長期經營,才能深入,才能有系統且全面性報導對岸社會的各個面向。開放傳媒互設長駐機制,只要不涉及任何政治敏感的領域與話題,無須過度顧忌,雙方的互諒與共識是互信的基礎。在此前提下,可各自訂定相關規定與執行規則。這個問題在過去三年內,雖有溝通,但無進展。

   二、開放兩岸駐點媒體採訪家數及人數。臺灣方面在大陸媒體駐點採訪、駐臺記者人數、入境申請手續、採訪活動範圍、租屋居住等方面,雖未全部開放,但有鬆綁做法。至於大陸來臺駐點媒體家數,目前已從只有四家,增至十家,每家媒體來臺駐點人數則從兩人增至五人,採訪範圍已無須事前報備,這些都有較大幅度放寬,值得欣慰。但這是經過三年才有的進度,腳步仍不夠快,我們希望加大步伐。 

   三、開放廣告在對岸媒體刊登的限制。臺灣因內部有不同聲音考慮,近來對媒體刊登大陸廣告的限制未松反緊,甚至成為政治議題。我們希望此事能回歸到市場的考慮,務實的針對市場需求,建立合理的管理機制。 

  四、健全網路交流機制與環境。雙方仍有不同的環境和制度,頗難契合。但目前大陸網路環境和網民言論和以往大不相同,應該可以開始探討兩岸網路合作的機制。 
五、思考特殊性質媒體合作經營。這是實驗性較強的面向,若能從開放少數的合作案例作起,從實作的經驗出發,對雙方觀念和作法的謀合將大有幫助。

  兩岸新聞交流隨著兩岸關係回溫,應有與時俱進的開展。寄望兩岸政府能以更開闊的視野,正視上述問題,以實際行動,推動包括新聞與出版在內的文化交流,奠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

[責任編輯:劉承思]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