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頭版頭條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網訊 3月15日,《浙江日報》頭版頭條聚焦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關注慈溪數字化改革在現代農業發展的優質效應!
報道寫道,春耕時節,在慈溪工廠化的養殖基地,數字化設備取代了大量人工,帶來了高效農業;在廣袤的田野上,萬畝稻田建起了數字檔案,精準分析土壤鹽分、pH值等數據並作業,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産方式;在家庭農場裏,新型職業農民迭代進化,成為農業産業數字化的生力軍……
是的,一場數字化農業的浪潮正在慈溪加速推進,透過一個個頗具前瞻性的數字化應用場景,浙江農業的未來模樣正漸漸清晰起來。
一名飼養工程師、一台電腦,養8.6萬多只雞!在慈溪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的中心位置,正大集團投資2.2億元建設的數字化蛋雞養殖場,用極少的人工便實現了項目年産雞蛋2.3億枚。這樣的高效農業足以顛覆人們對農業生産效率的認知。
走出養殖場,外面的萬畝稻田裏,“無人農場”的夢想也已觸手可及。慈溪現代農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郭志強告訴記者,再過幾天,他們將嘗試用無人駕駛的農業機器人來取代人工,靠北斗導航系統實現田間自動插秧、智慧避障、掉頭轉彎等全套無人作業。去年8月,慈溪橫河鎮的一個農機服務合作社已經開始了這樣的無人作業。
在園區裏,慈溪市瑞豐農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琪投資1.5億元,在鹽鹼地上建設了一個工廠化的菌菇種植基地。靠著數字化環控手段,他模擬出最適宜的環境,讓極難種植的白玉菇一年四季都能收穫。
數字改變農業,也改變了數以萬計“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民。種植大戶桑紅傑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承包了300多畝地種蔬菜,如今他又多了一重身份——數字化育苗專業戶。他投資數百萬元,建設了數字化溫室大棚,把技術含量較高、也最困擾傳統農戶的育苗環節搬入其中。農民要種多少畝蔬菜,只需提前下單,桑紅傑就會將苗種按時送到地頭。如今,他的育苗基地服務農戶的輻射面積達3萬畝之多。
工廠車間、溫室大棚內的數字化生産日趨成熟,慈溪又把目光投向了更廣袤的田野。2019年,慈溪市蔬菜開發有限公司與浙江省農科院合作,投入240多萬元開發了自動化控制系統,為慈溪現代農業産業園的1.2萬畝蔬菜基地安裝了16個監控攝像頭,編制了完整的園區農田資訊檔案,建立了各類蔬菜種植的數據庫。只需在系統中輸入蔬菜名稱,滑鼠點到具體地塊,電腦就能根據土壤情況,自動分析出氮、磷、鉀等養分的推薦用量。
從傳統農業到效益農業,再到如今更高階的數字農業……農業主體的迭代式成長讓慈溪領跑浙江現代農業。慈溪市農業農村局産業科科長胡偉宏介紹,僅僅在慈溪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慈溪大學生農業創業園,就有20余個由新型職業農民主導的重大高科技農業産業項目,利用網際網路推動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發展。以大學生為代表的新型職業農民已經成為慈溪發展數字農業的主力軍。
去年9月,慈溪入選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更多革命性的農業數字化轉型已經在路上。(慈溪市臺灣農民創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