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坪上,這個用稻草扎的泰迪熊是張恭賓的創意。 是鐘寅/攝
“等到花期來臨,這裡會遍佈薰衣草,水池裏用石頭疊成了心型,還有荷蘭風車和稻草人。”從臺灣桃園來到蘇北小鎮的農藝專家張恭賓,想把臺灣偶像劇《天國的嫁衣》和《綠光森林》中的景色“複製”過來,將他們的農場變成婚紗攝影外景地和農業創意觀光園。自2009年以來,迄今已經有20多家高科技涉農臺資企業入駐江蘇淮安市淮陰區臺灣農民創業園,這裡逐漸形成了臺資農業集聚高地,成為蘇北地區都市農業發展的典範。
大片空地不種糧食種草坪
“我們的種法你們肯定沒有看過。”景臺農業科技發展(淮安)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恭賓講話的語氣頗為自豪。
2013年,他隻身一人從桃園來到淮安,除了行李還帶來了臺灣的種植技術。“我們的大棚裏既種蔬菜,也種瓜果。左右兩邊種的是甜瓜,下面種的是小青菜。有些作物怕熱,但瓜果類耐熱,瓜果在上方遮陰,蔬菜長得好,瓜果比較甜,我們把這種種植方式叫做‘裏作’。”據了解,在景臺農業,這樣的“裏作”大棚有近百個,棚內的蔬果不施化學農藥和化肥,用的都是從臺灣引進的微生物菌、枯草桿菌等生物農藥。
在臺灣,農場並不單純生産和販售作物,而是將營業重點放在休閒旅遊、景觀上。張恭賓將大量的土地做成草坪,本地收來的秸稈扎製成泰迪熊和招財貓的造型,還養了三隻大雁鵝。當地農民不解,一畝地能種多少糧食,這麼大片土地做草坪多浪費。張恭賓的目光並不在此,“人們來這裡,品嘗我親手做的玫瑰奶茶,吃臺灣甜瓜,小孩子可以在草坪上玩耍。我想把這種生活方式帶到淮安,而不是簡單地種菜賣菜。”
臺灣農民開農場,注重細節、創意和浸透其中的品位。張恭賓從臺灣帶來的麥稈菊,不僅可以作為觀賞花,還可成為DIY工藝品的材料。“麥稈菊是臺灣的品種,採下來就是幹花,小朋友可以用保麗龍(一種塑膠)刻出動物造型,再用麥稈菊做插花。”
當地人覺得稀奇,主動找到府來,五六十位農民如今吃上了“臺灣糧”,成為了這裡的員工。下一步,張恭賓還準備跟當地農科院校合作,將“臺灣經驗”悉數授予。
臺商理念“攪活”蘇北小鎮
長年跟臺灣客商打交道,淮陰區碼頭鎮鎮長吳軍濤的淮安口音中不知不覺中夾雜著些許“臺灣腔”。説起來與臺灣的淵源,吳軍濤滔滔不絕:“臺灣人很重視歷史積澱的東西,碼頭鎮有2200多年建鎮史,史上曾出過枚乘、韓信文武兩大名人。碼頭鎮最早也是淮陰城所在地,可謂淮安歷史文化的發源地。”
2009年,經農業部、國臺辦批准,淮陰區在碼頭鎮設立了國內第29個臺灣農民創業園,總規劃面積約96平方公里。目前,該鎮依託“古鎮旅遊片區”的規劃建設和傳統農業基礎,聚集了皇達蘭花、臺生源菌業、景臺農業、三商農業、臺灣蘭花精油萃取等涉農項目21個,涵蓋了現代園藝、生物技術、種植、休閒觀光、農産品加工等多個領域。
臺商如同鯰魚“攪活”了這個蘇北小鎮。吳軍濤説,“碼頭鎮本來有個釣魚場,盈利方式單一,開了幾年就經營不下去了。近兩年,經營釣魚場的老闆看到臺商農場大受啟發,修葺了小木屋、垂釣臺,這幾天正準備重新開張。”高附加值的農産品也讓碼頭鎮的農民們大開眼界:皇達蘭花引進的臺灣特色蝴蝶蘭出口到歐美,一支八朵的蝴蝶蘭能賣到5美金;景臺農業的美濃甜瓜,在上海批發價就達到了1000元一粒。
目前,碼頭鎮圍繞臺資農業企業就業的農民有上千人。本地農民將土地出租給臺商,再到農場來打工,每天至少能收入50元,有技術含量的工作每月則能收入3000元。臺商的企業勞動強度低,工資高,農民賺錢比過去輕鬆得多。記者問及臺創園創造的産值在整個鎮的佔比時,吳軍濤是這樣回答的:“農業就像花園一樣,不一定會帶來多高的收入,但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遠遠超過其産生的經濟效益。”
“南有昆山,北有淮安。” 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説,“淮安已經連續3年被臺灣評為推薦投資的大陸城市,這也是對淮安投資環境的認可。”淮陰臺灣農民創業園將特色産業培育、對臺交流合作有機結合,盤活了當地産業結構,提高了碼頭鎮農民的生活水準。目前,它已經成為淮安市現代農業和臺資高地的一塊響亮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