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內蒙古:中國辣椒產業中的一抹“開魯紅”

2016年10月26日 09: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圖為已經打包好,等待發往全國各地的開魯紅幹椒。

  “在我們這里,每年不管辣椒價格高或者低,來年都會種,面積不會減少。我覺得我們開魯紅幹椒去了外地能夠代表內蒙古。”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農民韓寶莊已經種了30多年的辣椒,看著今年的20多畝地有感而發。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對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西部的開魯縣而言,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據估計,今年產量能達到2億公斤。

  開魯縣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紅幹椒生產基地,享有“中國紅幹椒之都”的美譽。紅幹椒自80年代初開始規模種植,種植面積逐年增加,2016年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

  

  圖為開魯紅幹椒溯源基地在2016年8月時的蔥鬱景象。

  “開魯紅幹椒為什麼有特色呢?主要就在于它的色價相較于其他地區生產的紅幹椒的指標要高一些。每年在交易過程中,我們都嚴格把關,按照色價進行交易。”

  劉學山是開魯縣質監局局長,他所說的色價是紅幹椒的主要質量指標之一,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色素含量的高低和產品著色能力的強弱,對于單品色素,也是直接參與價格核算的重要依據之一。“2010年開魯紅幹椒被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目前開魯紅幹椒的色價含量一般穩定在14以上。”

  “我們在2010年就制定了開魯紅幹椒的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這其中最主要的指標是色素含量。”劉學山告訴記者,為了保證品質,當地也嚴格監管,要求農民在生產環節中也嚴格按照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我們在標準體係過程中,一共涉及104項標準,規范生產技術基本操作規程,以保證紅幹椒的色價達到我們的要求,顯現出自己的特色來。”

  “我們也會對農民送過來的紅幹椒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檢測,檢測之後出具報告,這份報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檢測的最重要目的就是確保產品質量,提升產品競爭力,保護農戶的利益。”開魯縣產品質量檢測所檢驗室主任張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進一步解釋說,其實當地質監部門對于紅幹椒質量的監測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種植環節要檢測農田里作物的環肥、氮磷鉀、氯離子含量;豐收後檢測成品的維生素C、辣椒素、紅椒素、水分等含量以確定品質;在交易環節還會檢測紅幹椒的農殘和有機氯含量。

  

  圖為當地農民正在將紅幹椒打包。

  “管得可嚴了。農藥、化肥等都不讓你超標。地里都有攝像頭,在村部就能看見地里的情況。”韓寶莊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談及政府的舉措他說不出大道理,只是不停地告訴記者,他從每年的收購中感受到,現在開魯紅幹椒的品牌已經打出去了。“知名度高,客商就知道,來買的人就更多了。現在我們還搞溯源項目區,不也是為了打品牌麼。”

  “我們農民當然願意打品牌,你買個衣服還知道有品牌的貴呢,更別說辣椒了。”韓寶莊笑呵呵地告訴記者,不僅知名度高,更重要的是現在的辣椒產量和品質都變高了。“我30年前種辣椒,畝產也就四五百斤,三四年前換了種植品種,現在畝產1200多斤。你看這有多少錢啊!”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經過多年的摸索,目前開魯紅幹椒正在推行“企業+基地+農戶”的標準化生產模式。基地的作用是引領和帶動,最終目的是農民增收,產品增產提質。據統計,目前已有1200余戶農戶加入進來,共有基地4個,面積達到3萬畝。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