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碧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宜陽秸稈處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將秸稈放入粉碎機處理。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又到麥收大忙時,除了要忙收麥,秸稈處理也是農民不得不操心的一件事。秸稈焚燒危害大、漚肥費工又費力、直接還田效果不佳,怎麼辦?今年,河南宜陽、江蘇泰州等地,探索嘗試將秸稈生化處理制成有機肥,既解決了秸稈焚燒難題,又可以精肥還田改良土壤,給秸稈找到了一條好出路。
在河南省宜陽縣高村鄉的“碧海秸稈處理制肥中心”,記者看到了秸稈變身有機肥的全過程——成堆的秸稈經過粉碎後,被送到一體化發酵機中進行高溫殺菌、隨後加入功能型微生物菌種進行擴繁、發酵,6~24個小時後,初肥就出鍋了。這些肥料再靜置堆放5~10天自然發酵好後,就可以造粒裝袋成有機肥了。
負責該項目的河南碧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培介紹說,這樣一臺設備一天可以處理20噸秸稈。農民送過來一噸秸稈,可以賣200元錢。除了小麥、玉米、水稻等植物的秸稈,煙葉、油菜、蔬菜等植物的殘體都可以處理。
“農作物產生的秸稈量很大,小麥基本上是一斤糧食一斤草,玉米產生的秸稈量更大,宜陽縣5萬畝左右的農田,產生的秸稈就在40萬斤左右。秸稈處理是一個讓人頭疼、難解決的事情,一到夏秋兩季,基層幹部都面臨著很大的禁燒壓力。”河南省宜陽縣高村鄉鄉長李志剛表示,光靠堵不行,必須得疏。秸稈無害化處理快速生產有機肥,既解決了秸稈處理難題,又能改良土壤,秸稈制肥,以肥養田,取之于田,用之于田,形成了良性循環。
這樣生產出來的有機肥有什麼不同?湖南碧海農業集團首席專家雷志剛告訴記者,和化學肥料、普通有機肥相比,生物有機肥可以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和保水保肥能力,且經過高溫發酵殺死了大部分病源和蟲卵,可以大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功能型生物有機肥,各功能菌群均處于高活性狀態,不但可以補充大量的有機營養元素和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還可以有效防治與控制土傳病害。
該套制肥設備的專利發明人、湖南碧海農業集團董事長羅讚興告訴記者,秸稈如果直接還田,肥效差,病蟲害風險大,還會影響下茬作物的發芽生長;傳統的堆漚方法時間長,費時費工費力,而且由于未經高溫殺菌和有害物降解處理,病源切斷不徹底,使用風險大。“秸稈處理成生物有機肥實現了四個改變,一是改粗肥還田為精肥還田,二是改亂丟亂燒為清潔生產,三是改傳統堆肥為生物配肥,四是改低效利用為高效利用。這為解決秸稈焚燒問題、改良土壤、減少化肥和除草劑使用、提升農作物品質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
記者了解到,碧海公司專門設計了“秸稈處理中心技術方案”,即以村為單元,建設秸稈處理中心,輻射半徑2~3公里,覆蓋面積為5000~1萬畝,年可以處理秸稈3000噸。“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秸稈處理中心的運輸半徑不能太長,不然就不能幫農民把‘雞毛’換成‘糖’,就失去了持續造血功能。”羅讚興說。
目前,該項目已經在湖南、貴州、雲南、重慶、湖北等多地進行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報記者王騰飛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