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婉婷李純
現階段我國農機產業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全國人大代表、中聯重科副總裁王金富認為,應結合發達國家農機化發展歷史,農業機械技術和農機企業發展模式必須進行深刻變革,我國“智慧農業”生產應當提上發展日程,有計劃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機”產業化。
國家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對農業裝備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而“農業裝備制造的2025”和“農業生產的2025”,兩者要同步規劃、同步推進。面向“中國農業2025”,中國農機行業不再是單一的“賣產品、賣服務”,而是“提供解決方案”,即為農業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提供不同作物、不同規模、不同農業生產模式的現代農業生產解決方案。
在主要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方面,中聯重科目前可提供玉米、小麥、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從耕、種、管、收全過程的成套裝備和解決方案。
在糧食安全和糧食品質方面,中聯重科一直堅持在糧食烘幹和貯藏裝備的研究和應用。截至目前,中聯重科可以提供玉米、小麥、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先進適用的烘幹機械,同時拓展到木耳、枸杞等經濟作物烘幹。同時,中聯重科致力于用“互聯網+高效烘幹”,使作物烘幹、儲運、管理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打造“智慧糧倉”模式。
在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方面,中聯重科已完成甘蔗、油菜等作物生產關鍵環節的機械化,下一步將重點拓展牧草、土豆等環節的全程機械化。
王金富認為,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以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為基礎,融合大數據、雲平臺、互聯網、3S技術、自動控制等技術,形成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時代將會到來。
王金富告訴記者,中聯重科“現代農業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為核心的科技創新體係為公司農機科技創新提供了巨大支持,大馬力高端拖拉機、甘蔗收獲機、節能環保與高效烘幹機等高端農機產品自去年以來先後開發成功並投放市場,為公司發展提供了新的競爭優勢。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