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建議:要注意矯正家庭教育異化現象

時間:2012-03-14 14:0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仇逸、程士華)從虎媽、狼爸到鷹爸,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成為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他們紛紛表示,在社會競爭壓力加大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矯正家庭教育異化現象,剛柔相濟、因材施教,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壓力下移,“鷹派”教育違背孩子天性

  “虎媽狼爸的教育方式,違背了孩子的天性。”全國人大常委、國家督學、北京師範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龐麗娟説,雖然存在一些通過“逼迫教育”讓孩子上大學的例子,但存在不等於一定是合理的。“如果孩子整日要學自己並不喜歡的各種興趣、專長,整天為了一分兩分的學習成績誠惶誠恐,他們還會敢於發揮想像、敢於積極創造麼?”

  “這是一種社會壓力的傳遞,家長看到社會競爭及其結果,要求子女成才的剛性需求之強前所未有。”東華大學教授嚴誠忠代表表示,家長剝奪了許多子女的權利和責任,決策孩子將來的專業、找培訓學校、請輔導老師,全然不顧孩子自己的意願和志趣。

  “童年不應該過早遭遇過多壓力,現在是童年太苦,到了大學瘋玩,從認知規律看是不科學的。我從事教育工作這麼多年,許多光是成績好的‘少兒天才’將來並不會有太大成就,反而是那些綜合素質高、分數並不突出的孩子後勁十足。”王榮華代表表示,“不打不成器是落後的教育觀,反映出當今社會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態。個案什麼時候都會有,從總體來説,所謂被打出來的人才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家長砸鍋賣鐵、百般壓力下也逼不出人才,孩子也度日如年。”

  打出人才?科學看待“成功”、“成才”

  考高分就是成功?讓孩子考上名校、得了國際大獎就是成功的家長?代表委員紛紛表示,錯誤的人才觀、成功觀造成了教育理念的錯位。

  “當前社會就業競爭壓力很大,能考上名牌大學,好的就業機會會更多一些。棍棒出才子得到一些人的認可,有著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安徽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朱國萍代表表示,教育觀念和手段的異化,關鍵是由於一些家長把上名牌大學與生活的成功、人生幸福劃上了等號。

  “鷹派家長自以為有一套培養子女成才的手段和方法,其實目標錯位。或許有少數的孩子將來的確有成就,但是活得很累。在‘人生工具論’培養模式下,造就的是考試考級的‘利器’,而不是幸福的人。沒有幸福感的人才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才,只不過有某種專長。”嚴誠忠建議,要扭轉以所謂“哈佛女孩”、“北大男生”為目標來“逼迫”自家孩子的做法。

  上海控江中學校長張群委員表示:家長有管教子女的自由,但是現在一些棍棒教育産生轟動效應,既有做法本身的極端性,也有片面介紹以吸引眼球的可能。“為什麼這種明確違反教育規律的做法會大行其道?除了亞洲國家普遍特別關注孩子教育,職業競爭、收入分配差距等,也對家庭教育産生影響和導向。加上我們缺少對家庭教育的正面引導,‘淡定’的家長就越來越少,輕則逼孩子背書、上興趣班,重則以‘為了孩子好’的思想責打。”

  家庭教育要回歸“素質本源”

  “諸如‘我把孩子打進了北大’這種説法更多的是吸引眼球,真正成功有效的教育絕對不是僅僅靠打。”民盟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沈志剛代表表示,“家庭教育核心是教孩子基本的做人道理,待人處事的方法,而不是衍變為繁重的學科教育。”

  龐麗娟代表介紹:一般來説,孩子性格從六七歲萌芽,到18歲前後基本成型,在這段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如果片面強調學習成績,而忽略了性格、行為、交往、心理等方面的培養,孩子的發展將會是不完整的,這些素質的培養比學習成績更為重要。家長們在關注學業的同時,還應該重視培養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讓他能夠處理好自己與家人、他人、社會之間的關係。

  “要使家庭教育回歸素質教育本源,需要整個社會、特別是教育體系從頂層設計開始的全方位變革。”上海市委研究室主任王戰代表表示,“應該逐步取消小學升初中、

  初中考高中的應試壓力,將逼迫孩子死記硬背、復習考試的時間還給文體活動、發展興趣愛好,同時改變重點學校受關注和聚焦過多的局面,這種拔尖式的人才培養模式苦了家長、更害了孩子。”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