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委員暢談:中國如何培養自己的“喬布斯”

時間:2012-03-14 13:5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記者劉敏、余曉潔)中國的“喬布斯”在哪?

  在全國政協北京會議中心駐地,兩位教育界委員——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廈門大學教授楊春時談起這個話題,立即碰撞出觀點的火花。

  我們能不能有自己的“喬布斯”

  “活著就為改變世界”——當喬布斯帶領他的團隊創造出一個個令世界嘆為觀止的電子奇跡時,人們關注的已經不局限于這個“人”,而是轉向思考一種環境、一種機制。

  回顧2011年歲末,中小企業生存困境初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考察企業時發出感慨:中國要有“喬布斯”,要有佔領世界市場的“蘋果”一樣的産品。

  “中國如何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楊春時説,“教育可使庸才變天才,也可使天才變庸才。如果教育模式不能激發創造力,培養‘喬布斯’就無從談起。”

  “恐不儘然吧。”一提起人才培養模式,一直關注這一問題的錢鋒來了勁頭:“在國外,大學更傾向圍繞國際前沿科技做研究,而我國國情要求,大學不但要做研究,還要為解決現實問題服務,也就是學術研究‘實用化’。按説我們應該會出一批‘喬布斯’!”

  “喬布斯”已成為一個概念,對他的成功,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但這映見了什麼?

  教育“政績觀”可培養不出天才

  “不是培養不出,而是觀念要轉變。”兩位委員在這個問題上觀點毫無二致。一方面是各類高等院校遍地開花,一方面是“通才”滿眼“專才”稀缺。

  楊春時説:“經濟都擺脫‘計劃’了,精神層面不能總‘計劃’吧。教學和管理應是雙軌制,切莫變成一元化,那樣只會害了教育。”

  錢鋒深深點了點頭:“都説‘211工程’,這種榮譽現在在一些高校裏真就變成了‘工程’,蓋大樓、擴大地、建大廠,這直接導致了另外一個後果,教育投入在一些院校被異化為‘見物不見人’‘重物不重人’。那麼,人才的激勵機制怎麼跟上?”

  隨著話題的深入,兩位委員道出了更多的隱憂:貪大求洋催生了教育領域“政績觀”,教育界有句俗話:文章分等級,權威、核心、普通,樣樣付版費,費費上千;大學分級別:部級、副部級、廳局級,級級拼命申,“申申”不息……“這可培養不出天才!”楊春時説。

  “不過近來情況有所改善。”楊春時話題一轉,“我注意到,一些地方高校去行政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學術委員會等純學術組織正在越來越多地建立起來。如此,期待我們的教育更加回歸‘以人為本’的核心。”

  産學研一條龍為何“斷”在“研與産”

  許多對喬布斯生平有所了解的“果粉”,都對他和團隊的創造力和執行力印象頗深。但凡一個完美的産品,從概念到實驗室再到用戶手中,哪怕曆盡波折,其“轉化率”相當高。

  “我們很多中小企業抱怨研究成果‘難引進’‘難推廣’,為什麼?”錢鋒拋出疑問,“企業反映,科研成果一種是‘空中樓閣’,一種是‘海市蜃樓’,怎麼就離企業那麼遠?”

  有一組數據也許能説明些什麼:我國每年有數萬項科研成果,發表論文數量世界第一,可成果轉化率卻只有25%,形成最終産品的不到5%,科技進步貢獻率三成不到。

  楊春時對此深有體會,立即接過話茬:問題出在兩方面,一是企業要引進,就會問,哪兒來的錢?人才貴、技術貴,怎麼引進?實際上,這背後是企業對舊的生産模式過分依賴,轉型動力不足;二是我們的一些科研在方向上走了“貴族路線”“偏門”,研究與生産嚴重脫節。

  “我看江蘇省的一個試點就很好,成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這個很實在。”錢鋒説。兩位委員有一個共識:不能籠統地提轉化率,要看開髮型成果的轉化率,以此為導向引導科研方向。

  ……

  有關教育科研的話題,兩位委員有許許多多説不完的話。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