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代表委員聚焦的一個熱點。比如,對於居高不下的青少年犯罪問題,很多代表委員都把原因歸結為教育缺位。這麼分析當然是對的,關鍵是哪些教育缺位,如何避免教育缺位。
預防犯罪的對策是營造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環境,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大支柱缺一不可。
就學校教育而言,學生上學不能僅僅是為了學知識、考高分、上大學,而是要知書達理,塑造健全人格,成為現代社會的合格公民。據2010年一項“重點青少年群體摸底排查專項行動”調查顯示,全國存在大量不在學、無職業的閒散青少年,這是個不得了的問題。一方面,中小學當然不能按成績給學生分等次,搞“差生”歧視,使成績差的學生厭學。另一方面,《義務教育法》也必須得到執行,家長必須肩負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責任。健全人格的養成不僅僅是加強德育,學校還應該全面開展公民教育,比如青少年保護法、交通法規等作為必修課進入基礎教育課堂。
當前影響青少年成長的嚴重問題是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社會、家庭的變動。日前中國教育報報道,面對5800萬名留守兒童教育責任的難題,全國政協教育組激烈爭辯後也未能拿出解決之道。如果不正視為人父母者的養育、教育責任,政府、社會、志願者怎樣付出也扛不起這個責任。
在當前城鄉“二元制”體制下,很多父母到城裏打工確實是萬不得已的選擇,但同時要把孩子的成長考慮進來,生下孩子不管會給未來留下巨大隱患。流動人群享受不到許多公民應有的權益,打工者子弟從小生長在城市,已不適應老家的環境,他們的未來在哪兒?
另一方面,諸如計劃生育、義務教育、未成年人保護等法規對流動人群也缺乏約束。在這種大格局沒有改觀、大環境沒有改善的前提下,青少年教育缺失如何補救,仍是各級政府乃至全社會急需思量的大問題,但至少父母首先不能缺位。(陳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