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沈剛)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經濟學家厲以寧10日在大會發言中説,中國教育資源的非均衡表現在:農村教育資源配置不足,以致學校設備差、師資力量差、學生很難繼續深造,從而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
他表示,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不良迴圈: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等→就業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
“久而久之,形成了社會階層的固定化、凝固化,形成了職業的世襲化。農民的孩子外出當農民工,他的孫子也只好當農民工。”厲以寧説,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扭轉過來。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厲以寧表示,從人力資源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應採取以下措施:
——提高教育投入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例,使城鄉教育資源的配置走向均衡,使農村的教育經費不斷增長,讓農村學生能受到較好的教育;
——根據某些地方財政較為充裕的縣級政府的規劃,今後村裏只辦幼兒園,至多辦小學低年級;小學或小學高年級和初中,一律在縣城或鄉鎮所在地辦,學生可以住校。高中一律在縣城辦,必須住校。住校所需的食宿費用,凡貧困家庭的孩子都由政府給予補貼,直到全部免費;
——多辦一些職業技術學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讓農村的初中和高中畢業生有機會繼續學習,擁有較好的謀職能力,循著社會垂直流動渠道去尋找更多的機會;
——鼓勵外出農民自行創業,如開店、開作坊、辦小工廠等。給予農民專門技術培訓,並給予金融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