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成果一大片”與“應用看不見”

時間:2012-03-14 14:12   來源:中國科學報

  “萬里長征”只走第一步

  “研究人員為何熱衷於寫文章?因為在科技評價考核中,論文數量代表了科研水準和能力。而在實驗室獲得的成果要走向應用,還有比實驗多得多的後續工作要做。然而,後續工作沒有顯示度,不能發表文章,研究人員不願意做。”3月10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龔惠興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説。

  他指出,研究人員一般用幾年時間做出樣機和原理,發表許多論文,把能力展示出來,卻不會再把工作向生産第一線推進。由此,中國出現了“成果一大片”而“應用看不見”的現象。

  龔惠興進一步分析,一項成果是否成功,需要時間和實踐的證明。但中國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得到一項實驗室成果後,往往急於報獎。獲得獎勵,就表示得到了認可,表明瞭成功。而很多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他講述,某科研單位研製出高鐵驅動與控制系統,立即申報當年國家科技進步獎。而溫州動車事故證明,該成果並不成熟。當年8月,該成果在科技獎評審復審中被取消了。

  成果轉化鏈斷裂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馬德秀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由於各種各樣指揮棒的偏差,許多研究人員鍾情于爭取項目、發表文章和申請專利。科研機構的許多成果處於休眠甚至死亡之中。同時,一些真正從事成果轉化的人卻被邊緣化。

  “研究人員大多願意從事前沿研究,導致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應用的鏈條斷裂。”上海交大研製的鎂合金新材料就出現了“內冷外熱”,這種材料在吸震性能和耐高溫方面有很好的優勢,能大幅提高發動機性能,被GM、波音和日立公司緊盯,在國內卻沒有企業具有應用能力。她認為,在我國的創新鏈上,成果轉移的中間平臺十分短缺。

  馬德秀介紹,美國也有類似情況。不久前,美國奧巴馬政府反思,為何很多發明成果在美國“開花”卻在日本“結果”?為此,美國政府將出資10億美元,在大學周邊建立一批製造轉化工程,連結大學與企業間的創新斷層。

  異曲同工,上海交大在上海市政府支援下,于2010年在學校周邊成立了上海紫竹新興産業技術研究院,以全新的體制機制,整合社會資源,謀求創新突破。

  建立獨立第三方評估機制

  為完善我國科技評價體系,在全國兩會期間,九三學社以組織名義向全國政協遞交了一份提案。

  提案認為,目前我國科技評價指標不夠科學,科技成果評價程式不盡合理。在九三學社組織的萬人問卷調查中,有78.5%的科技人員認為,當前項目評審結果不公正;67.0%的科技人員認為,成果鑒定不真實;有87.7%的科技人員認為,科研成果評審和評獎需要“公關”。

  九三學社中央為此建議:建立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制,改變目前決策、立項、組織和評價不分家的做法;重大科技項目要經過獨立的專家委員會評估和論證,重大項目實施過程要有獨立的專家評估和監督,項目成果要由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驗收等。

  提案建議,要探索建立政府負責經費分配與監管,科學基金會等社會仲介組織負責項目實施與管理的機制,逐步建立決策、執行和監督三者分離的科技管理體制。(記者 王靜)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