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魏香鏡 辛均慶 實習生 劉竹溪
從鄉下務農到海外留學,從行醫救人到發動革命,從革命黨人到臨時大總統,從創建興中會到建立國民黨,孫中山五十九年的生命經歷跌宕起伏,是他“敢為天下先”的性格所決定,也是面對內外交困的國家環境所作出的選擇。
怎樣改變這個積貧積弱、備受列強欺淩的舊世界,在古老的國度實現“民族、民權、民生”理想?孫中山及其戰友一直在通過大無畏的流血方式付諸實踐。他曾説,“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為了創建一個大同世界、獨立國家,為了使“全國之人,無一貧者,同享安樂之幸福”,他革命的一生,包括創建同盟會、建立臨時政府、護法運動、聯俄聯共等,都是為了實現這些理想而進行的大膽嘗試。
跨越百年之後,當下出現了一種現象:有些正在享受安穩生活的人,或揶揄孫中山的“天下為公”太過理想主義,或懷疑他參與革命的行動能力,或質疑他在整個近現代史上的歷史地位。然而,更多的主流依然是對孫中山及其他辛亥先烈的革命行動給予尊敬。這種敬意存在於官方語境之中,也存在於普羅大眾的紀念活動裏。
大家訪談。
時至今日,如何評價孫中山早有歷史定論。
在100年前風雨飄搖的中國,他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傳播民主共和理念,掀起一系列救國革命運動。他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影響深遠。
為了梳理中山先生留下的辛亥遺産,進一步認識孫中山、認識辛亥革命,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生和廣東社科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研究員王傑。
南方日報:
當前輿論有一種觀點,説武昌起義爆發時,孫中山先生尚在美國。他得知武昌起義也是來自於美國報紙。因此,孫中山對辛亥革命並未有實際貢獻。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王傑:辛亥革命是一個較長的時段。一般來説,我們把孫中山領導的推翻清朝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獨立、民主和富強的近代民主革命,統稱為辛亥革命。時間長達16年。比如,最有影響的武昌起義可以理解為一個節點,或者説是一個“終點”。武昌起義,實際上就是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響下引發的。一個重要的標誌是,武漢革命軍沒有告知孫先生起義的計劃,但在起義中仍然高舉孫中山的旗幟。
南方日報:在革命行動方面,孫中山對辛亥革命有什麼影響?
王傑:從1894年成立第一個秘密革命團體“興中會”,到1905年組建第一個全國性的革命政黨“同盟會”,再到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從事推翻清廷的民主革命運動已有16年時間,他所作出的貢獻無人能比。此外,在武昌起義前,孫中山已經領導和籌劃了10次武裝起義。
南方日報:眾所週知,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後,經歷了一段“挫敗”的時期。你如何理解他這一段經歷?
王傑:孫中山任職大總統後,由於立憲派與其他勢力對袁世凱的支援及革命黨人的妥協,他于1912年4月1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此後的孫中山更是經歷了世人熟知的“愈敗愈戰”的時期:1913年,因“宋教仁案”發動“二次革命”討袁,宣告失敗;1915年發表《討袁宣言》,反對袁世凱稱帝的鬥爭,後又發表《二次討袁宣言》。1917年,為反對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掀起了“護法運動”,次年,因受桂系軍閥挾制,被迫去職。看上去他的經歷夠坎坷,這卻是孫中山留給後人的精神遺産。孫中山曾説“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雖然在尋求建立和維護共和國家的過程中,一度遭遇背叛、妥協與無奈,但孫中山依然未放棄“振興中華”的理想。
國慶期間的北京,巨幅畫像“孫中山”再一次像往年一樣,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中央,與對面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的畫像遙遙對視。兩個偉人一個眼光向北,一個目光朝南,共同注視這個他們為之奮鬥的國家。其實早在1949年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廣場的南端就懸挂了孫中山先生的畫像。如果從政治意義上解讀,這無疑表明瞭中國共産黨對孫中山先生一如既往的尊敬與認可。
意義重大
民生主義與社會主義契合
南方日報: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爆發與中國共産黨誕生之間的關係?
王傑:説起中國共産黨與孫中山及辛亥革命的淵源,要追溯到建黨之初。辛亥革命作為繼往開來的舊民主革命之集大成者,為後續革命的發展開通了道路。在辛亥革命爆發10年後,中國共産黨成立。辛亥革命打開了民國初年思想解放的閘門,正是在這種新舊交雜、中西兼融而形成的百家爭鳴的氛圍中,馬克思主義學説得以在中國廣泛傳播,又以其科學社會主義的強勁的真理魅力,在與各種社會思潮的博弈中獨佔鰲頭。可以説,辛亥革命對馬克思主義的引入與中國共産黨的誕生起了促進作用。
南方日報:孫中山與中國共産黨在什麼時期建立起親密關係?
王傑:在設法尋求日本、英美等國援助未果後,孫中山在蘇俄身上看到了希望。蘇維埃政府是工農政府,而孫中山所謀求的終極目標也是讓農民工人分享社會改革之成就。這樣,思想的鏈條就對接上了,孫中山的民生主義與蘇俄的社會主義有某些契合點,所以在1924年,孫中山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治主張,對國民黨進行改組。
南方日報:中國共産黨對孫中山的評價如何?
張生:1956年,毛澤東稱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這奠定了中共對孫中山的評價基調。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共領導集體,在紀念辛亥革命70週年大會上提出“對於孫中山的崇敬和懷念,至今仍然是把中國大陸和臺灣聯繫在一起的強大精神紐帶”;江澤民同志在1997年的十五大報告中,稱孫中山是“20世紀中國三位偉人之一”;到了2006年,胡錦濤總書記在孫中山誕辰140週年紀念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再一次強調:中國共産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援者、最親密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
“我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這是扮演孫中山的臺灣演員趙文瑄在電影《辛亥革命》中的一句臺詞。由於今年關於孫中山及辛亥革命的影視劇之多,除了電影版《辛亥革命》,還有《喋血英雄》、《第一大總統》都會相繼上映,電視劇版的《辛亥革命》也已開播,諸如此類的臺詞經常出現在熒屏。與此同時,在全國各個城市的書店,此類題材的紀念圖書也成為熱銷書。
影響深遠
全球華人從中找到價值觀
南方日報:當前兩岸影視劇中的“孫中山熱潮”反映了什麼?
張生:孫中山作為革命先驅,留給中國人最大的遺産是“民族、民權、民生”思想及“振興中華”的理念。今天他這些精神和思想依然受到海峽兩岸兩黨的推崇,全世界華人都從中能找到價值觀。此外,現在海峽兩岸政治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共兩黨關係得到緩和,作為兩黨的交集,孫中山是思想巨人和政治偉人,受到兩岸人民一致的尊敬。
南方日報:孫中山先生的思想有哪些借鑒意義?
張生:孫中山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有很多超前性的東西,雖然時代不斷變化,但是我們依然從中得到啟示。孫中山先生雖然是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人,但在他的思想體系中,“與時俱進”是精華,每一個現代人都能從其思想和著作中找到與現實呼應的地方。比如孫中山所著《建國方略之二:物質建設》,可謂是一份全面發展中國經濟的宏偉綱領。他所提出的若干設想——建設西北、西南鐵路網,“利用外資,利用外才”,在沿海地區大力興建港口等設想,在今天都已逐一實現。
革命艱辛
他的貢獻無人能比
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四川保路運動、長沙起義、西安起義……1911年,中國正處於風雨飄搖的時期,不斷從全國爆發的革命事件,使清王朝逐漸分崩離析。這一年,孫中山45歲。此時的孫中山確實已經“不惑”,自檀香山創建最早革命團體興中會後,他發起多個起義,走在武裝反抗清政府和創立共和的時代前列。
那些人。
救命恩師康得黎
1887年,孫中山轉學到香港西醫書院。時任書院教務長的是英國外科聖手、急救學先驅詹姆斯 康得黎爵士。作為首期學生,孫中山在校期間成績優異,在十二門學科中取得十科榮譽成績,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畢業典禮上,愛才如命的康得黎親自授予孫中山畢業證書。
對於孫中山來説,康得黎不僅是良師,更是益友。他欣賞孫中山的學識和性格,孫中山獨自行醫的時光裏,康得黎經常來到醫院,協助處理重要手術。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康得黎幫孫中山介紹律師,成功從香港脫身,避禍日本。
1896年10月11日,清政府駐英使館在倫敦設計誘捕孫中山,準備押解回國。康得黎聞訊後立即報警,自費雇傭私家偵探守住清使館,並利用媒體將此事宣揚開去。英國朝野各界均聲援孫中山。最後首相索爾茲伯裏侯爵提出交涉,迫使清使館釋放了孫中山。這次蒙難經歷使孫中山名聲大噪。
革命眷侶宋慶齡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避居日本,老友宋耀如的女兒宋慶齡在橫濱見到了自己的偶像。崇拜著孫中山的宋慶齡接替姐姐宋靄齡,擔任了孫中山的英文秘書,革命者的情懷讓兩人暗生情愫。雖然孫宋二人年齡懸殊,但愛情的力量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1922年“六 一六事變”發生,陳炯明進兵越秀樓。宋慶齡對丈夫説:“中國可以沒有我,但不能沒有你。”她催促孫中山先行撤離,自己留下來指揮衛隊掩護,令人欽佩。
忠誠戰友黃興
黃興是湖南人,少年時品學兼優,深受張之洞賞識,受兩湖學院指派留學日本,很早就萌生了革命思想。1904年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組織成立了華興會,為革命起義奠定了堅實基礎。1905年黃興結識孫中山,為之傾倒,將華興會併入中國同盟會,推孫中山為總理。在後來章太炎、陶成章等人先後發動的倒孫風潮裏,黃興一直站在孫中山一邊,幫助好友穩固革命領袖的地位。
黃花崗起義中,黃興率領革命黨攻打兩廣督署,在戰鬥中負傷,斷去右手兩指。武昌首義後,黃興又來到武漢接管軍務,在漢口大戰馮國璋。1911年底,南方諸省相繼光復,各省代表推舉黃興擔任大元帥,黃興固辭不受。
黃興不僅是一員戰將,也是後勤高手。護國運動期間,黃興向南洋和美洲華僑籌措軍費,借款討袁。一生為革命事業奔波的黃興于1916年10月31日病逝,年僅42歲。
那些事。
孫中山早年懸壺濟世,堪稱良醫。但他發現醫生救人,只能救得數命,唯有革命,方能拯救無數之性命。因此他毅然棄醫,當起了職業革命家。孫中山與好友們創立了興中會,點燃了革命的第一支火炬。1900年庚子之亂後,赴日留學的中國學生中也開始萌發革命思潮。1905年,興中會與華興會、光復會合併,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擔任總理,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口號。
出任臨時大總統
武昌首義時,孫中山正在美國籌措革命資金。他得到革命成功的消息後隨即登船回國,于12月25日趕到上海,隨即被十七省代表選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他正式宣誓就職。為了避免南部獨立省與北洋軍之間出現長期內戰的局面,孫中山于1912年2月14日辭職,以總統職位換取袁世凱的反戈一擊,終結清王朝。
“非常大總統”舉兵北伐
1917年7月12日,辮帥張勳操弄的宣統復辟鬧劇被段祺瑞粉碎,但志得意滿的段祺瑞拒絕恢復舊國會,而是通過安福俱樂部以賄賂的方式選舉新國會。孫中山召集舊國會議員雲集廣州,共圖維護約法尊嚴。由於當時議員人數未達法定下限,因此稱為“非常國會”,孫中山稱“非常大總統”,舉兵北伐。南部各省紛紛響應,三四個月的時間,就迫使段祺瑞辭職。
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雖然段祺瑞在1917年底辭職,但中國的政權仍掌握在北洋軍閥的手裏。孫中山也漸漸意識到要與帝國主義國家扶植的北洋軍閥鬥爭,唯有發動群眾一途。1924年,孫中山制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攜手共産黨,大大強化了革命力量。
正當第一次國共合作處於發展期的時候,孫中山卻在1925年初被診斷出肝癌。3月12日,孫中山溘然長逝,彌留之際,孫中山的最後遺言是“和平……奮鬥……救國家!”
孫中山的遺志激勵著革命者去完成孫中山未竟之事業。1928年,奉系軍閥張學良通電易幟,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管轄,北伐勝利完成,中國達成形式上的統一。1929年6月1日,孫中山遺體從北京碧雲寺歸葬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在天之靈,終得告慰。
建同盟會撒革命火種
那些光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