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張鳴:認真反思辛亥革命,或是最好的慶典
 
 
來源:武漢晚報      日期:2011-09-13 13:49

 

張鳴教授。 記者 熊波 攝

  (記者 袁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系教授、博導張鳴,攜辛亥百年反思第一書《辛亥:搖晃的中國》,9月10日作客“名家論壇”,開講“辛亥革命:搖晃的中國”。他語重心長地説:現在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年,最重要的就是要反思,“不是僅僅搞個慶典、開個會、吃頓飯、搞個講話甚至建一個廣場就完了。”

  一次倉促的武昌首義竟然摧枯拉朽般地推倒了盤踞中國2000年的帝制。將革命的勝利簡單歸結于偶然事件顯然説不通,但是100年前的中國真的已擁有建設共和與民主的條件嗎?本著反思、自省的原則,張鳴將“鏡頭”拉回到那個紛亂、搖晃的中國。他認為,武昌起義前的中國處於改革時期,是有史以來最認真的改革——1903年至1911年的新政,總體上看效果不錯,財政狀況好轉,當時的中國局面有了一定改觀。1911年國家財政收入超3億兩白銀,各省都有結余,而湖北結余最多,有4000萬兩存款。

  在張鳴看來,辛亥革命前,清朝進行政治改革預備立憲,媒體也成氣候了。但1911年5月出臺的皇族內閣,13個閣員旗人佔9個,漢人4個,全國大嘩,湖北咨議局議長湯化龍到京抗議,滿清親貴收權、收回地礦鐵路資源的倒行逆施,很不得人心,得罪很多最不該得罪的人,引起地方強烈反彈,也葬送了新政。“最有力量的士紳立憲派從支援朝廷轉為反對朝廷。”立憲的失敗和革命的成功都充滿了偶然性和必然性,是與整個社會不斷變換的歷史背景相關聯。張鳴指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所謂辛亥革命的精神不是希望它搞起義,而是希望反思為什麼不能和平轉型。

  

 
編輯: 楊永青    
  查看/發表評論
 
  友情連結 外交部 中共中央統戰部 國務院臺辦 國務院僑辦 國務院港澳辦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中國僑網 中國海外交流協會 中國僑聯 中華海外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