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辛亥革命99週年,如同以往,海內外華人華僑及兩岸民眾,都以緬懷過去、展望未來的心情,歡度這個深具歷史意義的日子。尤其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在邁入21世紀之後,將在既有的基礎之上,向光輝燦爛的境界奮進,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滿清末葉,朝政腐敗,無力因應世局之演變,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侵略下,淪為“次殖民地”。為解決國家生存發展所遭遇的問題,使中國人重享自由幸福又有尊嚴的生活,孫中山先生毅然決然領導革命先烈從事救國運動,歷經10次起義失敗,終於辛亥年10月10日在武昌奮力一擊,推翻滿清,建立中國的民主共和。 回顧歷史,可以清楚看出,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對其後中國的發展産生決定性的深遠影響。因此,辛亥革命的時代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其所啟動的體制變革或社會改造,更重要的是,辛亥革命追求的大建設理想,迄今仍然對兩岸的建設發展具有深遠的啟迪意義。尤其,辛亥革命將近百年曆史,所綻放出的價值光彩一直影響著海內外華人華僑及兩岸民眾,且指引著兩岸的未來發展走向。
進而言之,辛亥革命至少有下列兩個值得後人特別重視的歷史意義:首先,1912年民主共和的建立,不同於歷史上所謂的 “改朝換代”,而是結束綿延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正式邁入“主權在民”的新時代。由於解除專制束縛,是經濟與社會得以正常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辛亥革命確實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
其次,辛亥革命代表著新一波思想啟蒙運動的成功,無論就推翻滿清、倡建共和、推動實業建設等方面來看,辛亥革命概括了近代中國人力求解決苦難的普遍心聲,也凸顯中國人希望借著創建共和來完成國家現代化的革命理想。這也充分體現孫中山先生所主張之中華民族獨立自主、人民民主、民生樂利之大建設理想,已成為全體兩岸人民共同的奮鬥信念。由於這種思想啟蒙的逐步深化普及,儘管後來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令人感嘆的是,1912年建立共和之後,由於各種因素,辛亥革命建設大業總是功敗垂成。但是自1949年以來,孫中山先生之大建設理想分別逐漸地在海峽兩岸全面落實,開創了歷史新局,使兩岸民眾享受著富裕安樂、自由幸福的生活。這些成就,都是99年前辛亥革命時,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們追求理想的具體實現,也代表著我們已經走上歷史正確道路的具體證明。
值此紀念辛亥革命99週年之際,環顧海內外及兩岸情勢,看到辛亥革命大建設理想在海峽兩岸實踐的成果,不禁讓人心中泛起無限欣喜與充滿無窮希望。雖然未來海峽兩岸仍將面對各種不同挑戰,但既然我們已走在歷史的正確道路上,且獲得良好成就,相信只要全體兩岸人民堅持理想、團結奮發,一定可以將辛亥革命的價值理想予以發揚光大,打造兩岸和平發展更光明美好的願景,並進而促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潘錫堂,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