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紐西蘭僑領辛亥革命百年尋根記:始終心向祖國
 
 
來源:中國新聞網      日期:2011-10-20 14:55

 

  中新網10月19日電 據紐西蘭中華新聞網報道,旅居紐西蘭近20年的紐西蘭新中商會會長,中新文化交流副會長,太平紳士張漢華女士,和紐西蘭維康堂中醫醫師伍俊伉儷,儘管身處異國他鄉,但他們始終心向祖國。

  辛亥革命百年,在各種紀念活動的影響下,張漢華,伍俊一家開始有意識地“尋根”。去年,居住在武漢的二哥伍啟新夫婦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和鄂州市檔案史志學會的幫助下,終在鄂州市澤林鎮楊方村伍家灣找到線索。10月5日,中國傳統的重陽節,應邀專程回國參加辛亥百年大型紀念活動的伍俊夫婦和哥哥伍啟新等親人一起,在澤林鎮楊方村伍家灣見到村裏輩分最高的伍金諾老人,並從多個版本的《伍氏族譜》上,找到有關伍正林的記述,成功“尋根”。

  史料記載,伍正林(原名伍淑林),1885年出生,湖北武昌(今鄂州)人。13歲赴江夏(今武昌)讀初級中學,讀書期間深受進步思想啟蒙。18歲加入湖北新軍工程八營。由於表現突出,25歲時(1910年)被提升右路前排排長,並在熊秉坤的介紹下加入了反清革命組織“共進會”。1911年10月10日晚,工程八營打響辛亥首義第一槍。伍正林率領隊伍攻打督署前門,在進攻失利情況下,曾以自刎憤舉激勵士氣,被熊秉坤一個箭步上來擋開。後兩人與其他38名勇士組成40人敢死隊,直衝武昌督署東轅門,並成功點火燒房,引炮隊攻擊,進而取得首義之戰決定性的勝利。

  9月30日,一場綿綿秋雨,讓燥熱的江城空氣中兀自多了幾分清新。上午10時,剛下飛機的張漢華女士及家人風塵僕僕地前往位於新首義廣場旁的首義小區,拜訪首義功臣熊秉坤之子熊輝。

  “你們的爺爺和我父親當年可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好戰友啊!”熊輝今年85歲高齡,但聲音依然洪亮,中氣十足。張漢華和丈夫伍俊緊緊拉著熊輝的手激動地説:“當年,要不是您父親那一擋,我們的爺爺就不會活下來,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拜訪啊!”

  “別這麼説!我父親健在時,曾多次在我們面前提到,你爺爺伍正林當年非常英勇,是我父親麾下最得力的幹將之一。我父親救下他是為了保留革命的種子,事實證明他保留的是一顆頑強的種子。”談起往事,熊老仍記憶猶新。

  史料顯示,辛亥革命勝利後,熊秉坤一直在軍界和政界任職,伍正林則和時任辛亥首義臨時總指揮吳兆麟一起,輾轉全省從事水利建設工作,直至1940年去世。

  “是“以天下為己任,愛我中華,追求光明”的共同理想使先輩們走到一起,他們那種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無私無畏、忠貞奉獻、甘灑熱血的大愛精神,改天換地、鍥而不捨的愚公精神,胸懷大局、求同存異、風雨同舟的團結精神,是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握著兩位剛從紐西蘭回來的志士後裔的手,熊老提高嗓門説,作為革命後代,不應躺在前人成就上“睡大覺”,而應以身作則,現身説法,好好傳承他們的精神。隨行記者在這一瞬間給百年前的辛亥驍將的後裔們留下的珍貴的記憶。

  每逢佳節倍思親。10月5日,在國內親人陪伴下,張漢華和丈夫伍俊來到鄂州市澤林鎮楊方村伍家灣,第一次拜祭了他們的祖父、辛亥首義志士伍正林。他們表示,不久將為祖父立個衣冠冢,以方便拜祭。如有可能,他們還會在家鄉尋找一些投資機會,為家鄉建設盡一份綿薄之力。

  10月8日在武昌洪山禮堂舉行的辛亥革命首義百年紀念大會的主席臺上,張漢華夫婦與鄰座的吳德立先生(辛亥革命武漢總指揮吳兆麟之孫)就辛亥志士後裔弘揚首義精神的話題談得很默契,並表示將來一定會在海內外進一步加強聯繫。

  談起此行,張漢華會長和伍俊先生無比激動,張漢華深情地説。“祖父有幸親自參與了那場偉大的革命,作為他的家人和後人,我們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此次‘尋根’,不僅僅是我們的個人行為,更多的是緬懷先烈,重溫歷史,弘揚‘武昌首義’的革命精神。作為辛亥革命志士的後人,不管身在何方,無論你講著什麼語言,我們都永遠心繫家鄉和祖國,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盛,儘自己一些綿薄之力,以呼喚華夏兒女團結一心,早日成就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楊志紅)

 
編輯: 徐維彬    
  查看/發表評論
 
  友情連結 外交部 中共中央統戰部 國務院臺辦 國務院僑辦 國務院港澳辦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中國僑網 中國海外交流協會 中國僑聯 中華海外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