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樂園落戶上海,讓很多人歡欣鼓舞。這個總投資上百億元人民幣的項目成功落地,無疑是進一步提振上海經濟、甚至中國經濟的一針強心劑。有專家樂觀估計,比照東京、巴黎、香港等地迪士尼樂園的人流量,來上海的遊客人次會因此增長四成到七成。
但是,“上海版”迪士尼不應僅僅被視為一條經濟新聞,它更是一個文化事件。迪士尼文化在商業氣息濃厚的上海出現,能否開放出絢麗的花朵?或許,這才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1955年,沃爾特 迪士尼在加利福尼亞州創辦了第一座迪士尼樂園,之後又在奧蘭多建立了迪士尼世界,接著它又有了“海外版”——東京、巴黎和香港的迪士尼樂園。迪士尼樂園成了美國文化的象徵。
迪士尼樂園最早的成功,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營造出了一種懷舊的氣氛。沃爾特 迪士尼曾在1959年寫過一篇文章,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在世紀之交,我們老家的小鎮和小鎮中和睦相處的生活,給我們當中的許多人留下了溫馨的回憶。對我來説,這個時代代表著美國遺産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才會竭盡全力去重新塑造中央大街在那些年月裏的風貌。”
迪士尼樂園中的中央大街展現的是1890年到1900年的美國,那是一個時代的交匯點:電燈正逐漸取代街頭的汽燈,緩慢行駛的馬車正逐漸讓位於轟轟作響的汽車……19世紀末那些偉大的發明開始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沃爾特 迪士尼談到的那個時代,也是美國商業消費文化開始形成的時代。隨著城市化的推進,淳樸的鄉鎮消失了,人們走進大城市的同時,也意味著新的消費生活的開始。
但是,時代變化得越快,人們的不適感往往就會越強烈。恰如法國作家安德烈 莫魯瓦在《美國史》中對那個時代的點評:“機器時代生産不出任何可以代替溫暖情感和牢固友誼的東西。”
新舊時代的交匯,總是會讓人們對過去有一種難以割捨的留戀。迪士尼樂園的出現,既滿足了人們的消費慾望,又滿足了人們對故鄉的懷念,它是新舊兩個時代文化結合的成功,也是懷舊文化與創新文化結合的成功。
這恐怕也是迪士尼樂園在全球複製後遇到諸多不適的原因所在。走出美國後,迪士尼附加的懷舊色彩弱化,卻更多地塗抹上美國通俗文化的色彩,甚至被一些學者稱為多了一些文化的霸氣。
對於那些吃著漢堡包、喝著可口可樂長大的年輕人來説,迪士尼樂園有著強烈的誘惑,但對於那些不大熟悉美國文化或是多少有些反感的老一代,迪士尼的吸引力會差一些。如何牢牢抓住本土遊客的心,還需要迪士尼樂園的本地化努力來給出答案。
記得一位對中國市場頗有研究的美國商業人士在談到迪士尼樂園的“上海版”時,説過這樣一段話:在開發中國市場時,最需要避免的就是做“美國夢”,“做夢可以,做美國夢不行。還沒有哪種産品僅憑其美國特色就在中國市場取得了成功。”
“只要是美國的就一定能成功”的時代其實早已過去,如今連最能體現美國文化的肯德基,約85%的食品都是專門為中國市場開發的。年過半百的迪士尼樂園要想在上海成功顯示出它的誘惑力,恐怕還是要看它能不能實現本地化的漂亮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