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創業始終在路上

2015-07-31 11:06:00    來源:人民日報    

  梁蕃煥

  康睿

  周慧君

  王伯慶

  這是李冠志(右一)特意提供的一張照片,顯示2014年6月,他向比爾蓋茨介紹公司的産品。

  2015年5月,施國讚(右二)給合作夥伴出海講解航海知識。

  7月初的北京,悶熱和潮濕是常態。突然響起的電話鈴聲,打破了困頓的午後。

  “您好,這裡是人民日報海外版。”

  “您好,貴報2010年的時候報道過我。那時候我在研究‘簡易結構發動機’,現在已經研製成功了,特意來告訴你們一聲。”電話那頭,略帶南方口音的男性聲音裏,有著掩飾不住的激動。

  一番交流後,記者得知,打來電話的是今年已經65歲的梁蕃煥,為的是完成5年前的一個約定。

  2010年9月1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海歸創業欄目的《3500人齊聚一堂》中,報道了梁藩煥與他初具雛形的發動機。5年後,他的發動機已經研發成功。

  梁蕃煥:

  “請你們分享我成功的喜悅”

  徐 婷

  梁蕃煥鑽研“簡易結構發動機”的初衷是為了有一款中國的發動機。

  梁蕃煥的父輩中有不少內燃發動機方面的專家。他常在家中翻閱關於發動機的書籍。“都是國外的。”梁蕃煥説,“我們沒有一款中國人自己的發動機。”

  1990年,梁蕃煥開始著手簡化發動機。

  2010年9月,梁蕃煥帶著他的“簡易結構發動機”,參加了武漢市“2010華僑華人創業發展洽談會”。當時他已研發了20年,並得到了初期産品。他希望能夠在洽談會上找到合作對象投資。

  正是在那場洽談會上,海外版記者遇見了粱蕃煥。 當時,梁蕃煥堅定地説:“我相信這個發明會改變武漢的發動機模式,甚至是全國乃至世界的。”

  當年7月,他與朋友創辦了武漢凱佩克科技有限公司。他摸索著進入市場,但並不順利。他打算通過洽談會讓大家理解並相信這個技術。

  但在那場洽談會上,梁蕃煥並沒有如願地找到投資者。“當時民間的內燃機行業很保守,沒有廠家能夠理解我們的發動機。”5年後,粱蕃煥如是説。

  2012年,因為來自澳大利亞的合夥人對中國市場的不了解,武漢凱佩克科技有限公司解散了。可是,梁蕃煥的發動機還在繼續完善中。幸運的是,武漢精工斯普機電有限公司的邵耀榮也熱衷於發動機的研究,於是梁蕃煥帶著他的發動機邁進了該企業的大門。

  5年裏,梁蕃煥的發動機之路從未停止。2011年,梁蕃煥赴德學習發動機的零部件加工技術。回國後,他用簡單的新零件代替了原有的傳統部件。諸多改進後,一款中國創造、中國製造的白泵氣增壓直掃內燃機呱呱墜地。

  2015年7月8日,這款發動機的專利書終於到了梁蕃煥與合作者邵耀榮的手上。梁蕃煥喜不自禁,他撥通了編輯部的電話,想與曾報道過他的海歸創業版分享他的喜悅。

  “那份報道讓更多人開始理解我的研究。”粱蕃煥説。

  2012年7月5日,本版在《二次創業,從海外闖回國內》的文章中,報道了二次創業的青年海歸康睿。當時,他剛剛回國創立了北京錢糧科技有限公司。

  康睿:

  “創業先要創造社會價值”

  張玉芹

  3年後,筆者輾轉查到了康睿公司的電話,並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撥了過去,很快電話接通了。儘管第二天還要參加一個答辯,他還是爽快地答應了我們的採訪,並和筆者聊了聊這幾年創業路上的變與不變。

  商場風雲變化,4年對於創業者來説,能夠改變的太多。

  2012年康睿的公司接到了一筆20萬元的單子,那是他們這一年來唯一的一筆收入。從2013年起,康睿創辦的“你定旅行網”開始實現盈利。在沒有做任何市場宣傳的前提下,截至2014年底,康睿創辦的“你定旅行網”的銷售額超過了1億元。而在創業初期,國內電子商務跟全球來比較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康睿這種創新的網際網路模式。幾年後,當初不被普遍理解的“大數據”和“網際網路+”掀起了新一輪的創業浪潮。

  7月26日,康睿被評選為“2014年度中國十大青年創業新聞人物”。他説,獎項的意義不僅是對過去的總結,更多的是對未來的鞭策與期許。創業對於他來説是一個精神支柱。“我追求對社會價值的不斷創造。”

  現在,康睿仍然每天工作18小時。4年的時間眨眼就過去了。但他説,這幾年他仍然感到創業是一件令人心潮澎湃的事。在創業的路上,康睿不斷地累積著財富,同時也逐漸沉澱著對生活的態度。

  康睿創業幾年來最大的感受就是:創業更多的是要創造社會價值。能夠不斷創造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的實現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011年6月30日,在一篇名為《生命科學領域的行進者》的本版報道中,留美歸國的周慧君博士告訴記者,她抱著解開生命奧秘的理想去美國留學研究基因,回國後便創建了國內首家基因檢測服務公司——武漢益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她的夢想從此找到了紮根的土壤。

  周慧君:

  “忙碌是唯一的改變”

  張 夏

  從一堆採訪過的海歸名片中搜尋出周慧君的名片,筆者撥通了電話一説明來意,她就熱情地答應了採訪。4年了,她的電話、郵箱都沒變,唯一改變的是,現在的她為了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變得更加忙碌了。

  2014年底,周慧君收到了李克強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外國專家新春座談會的邀請函。拿著這份印有國徽的邀請函,作為入選中央“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她備感光榮。實際上,能獲得這次難得的座談機會,得益於這兩年來周慧君主持的兒童耳聾篩查延伸項目。從 2014年開始,她的公司就承擔了武漢市“新生兒耳聾基因篩查”的工作,連續兩年為超過12萬新生兒提供耳聾基因篩查服務。

  “普通家庭對耳聾致殘的防範意識不夠,導致許多新生兒小時候聽力正常,慢慢長大後卻失聰了。”周慧君説道。“僅2014年一年,我們就篩查出近300名新生兒屬於耳聾‘高危’。”她介紹,比如篩查出一例帶有藥物性耳聾易感基因的攜帶者,通過分析可以知道攜帶者使用哪些藥物可能致聾。周慧君激動地説道,她今年在湖北省申請到了一項許可,將在全省29個貧困縣為12萬新生兒免費開展耳聾基因篩查。

  回訪最後,她在回筆者的一條微信中説道:“我希望能靠著基因檢測這种先進的健康技術,讓更多人幸福地生活。”

  “我常常自嘲,我是中國資訊産業中歲數最大的創業人之一。”2010年7月,在本版採訪他的《王伯慶:“我的事業應該回到這裡”》中,麥可思公司創始人、總裁王伯慶説,“我是一個有著上世紀80年代理想主義與激情的人,我還要將這個事業做下去。”

  王伯慶:

  “每天都做好了失敗的準備”

  武英姿

  這個52歲才開始創業的男人,最終堅持下來了,贏得了屬於他的勝利。今年他已步入耳順之年。

  “民營公司做教育管理諮詢不是一帆風順的。”回顧創業歷程,王伯慶説,最主要的障礙是教育評價和管理諮詢的市場化程度低,本土專業公司的教育管理諮詢服務業是基本不存在的,對民營或海歸企業的置疑根本上源於大家不習慣這個領域的市場化。“拓荒者要有堅韌精神,我的經驗是誠實地去做,專業地去做,時間長了就能化解困難。”

  麥可思公司是在西南財大的一間閒置教室開始的。王伯慶把它叫做“1、2、3,開步走”,一間教室,兩部電話,三台電腦。王伯慶當時還以為投資人看好自己的創業。幾年後人家老實地説“其實也不是看好你這個創業,你這麼大歲數還創業,就是有點感動才衝動地投了。”當時王伯慶已經52歲了,中國高校也沒有管理諮詢的市場需求。

  現在公司已經具備了能夠實現持續增長的財務基礎,人員達到170人,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管理諮詢産業的領軍者。

  “在創業的過程中,其實我每天都做好了失敗的準備。我有一技之長和專業積累,創業失敗並不意味著生活會出現經濟問題。即使創業失敗我也不會後悔,但是如果我不創業,我肯定會後悔我沒有嘗試過。”

  2013年3月25日的《我是“速來超人”》,2014年5月5日的《李冠志:海歸博士變身“農民工大哥”》,本版先後對李冠志進行了報道。2012年,李冠志創辦了北京涌金冠泰科技有限公司。

  李冠志:

  “創業兩年等於工作了十年”

  徐 婷 武英姿

  一年前,李冠志的公司還只有20多人。如今,他的員工已經過百,他的分公司也準備發展到全國各地。

  “誇張一點説,我覺得創業的兩年等於工作了10年。”回想創業的這幾年,李冠志充滿了感激之情。

  2014年,這位“農民工大哥”已經回國創業兩年。那時候的他,因為幫助一萬多名農民工兄弟找到了工作而得到了身心的愉悅。 去年6月,比爾蓋茨訪問位於中關村的微軟創投加速器。李冠志作為創始人,向比爾蓋茨介紹了速來網,讓他看到了立足於中國國情的創造力。

  在李冠志看來,一部分大學生也想找臨時工作。這和農民工的短期工作需求一致。於是,他們將産品擴大到針對包括農民工和大學生在內的中低端短期就業,即兼職。

  一年的時間裏,李冠志拿到了幾輪融資,公司估值也翻了好幾倍。他説:“一定要感恩你的投資人。人家在你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憑著你描繪的一張藍圖把資金給你。”

  在問及他是否打算涉獵其他行業時,李冠志説他希望幹好本行。“做事情一定要專注,把這事情做透了就很好。”

  李冠志的微信個性簽名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我曾經是軍人。我們在部隊時經常説這句話。部隊裏大家常常要比賽,誰越勇誰就能走到最後。”于他而言,創業就是這樣一條“勇者勝”的路。

  2011年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施國讚時,他正處於回國創業的初期。當時,那篇名叫《海外人才眼中的“青島藍”》的報道中提到“(施國讚)看到青島優良的港灣和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後,他計劃把帆船遊艇項目從煙臺向青島發展,在青島建立歐洲帆船俱樂部。”

  施國讚:

  “創業已成為生活方式”

  王亞萍

  4年後的回訪,筆者問出了第一個問題:您現在還在創業嗎?

  而他給出的回答是:“創業是我的生活方式,永遠在路上。”這樣的回答似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人意料的是,少有人將創業變成一種生活方式;情理之中的是,在瑞典居住了長達21年、任瑞典中國發展委員會秘書長、在那裏有了挺不錯成就的他,在選擇回國創業時仿佛就已經給出了答案:他喜歡創新, 喜歡接受新挑戰。施國讚説,生命的活力在於不斷創造新的自我。

  對於後來是否真的按照計劃把帆船遊艇項目從煙臺遷到了青島,施國讚説,2011年他們在青島成功舉辦了世界名人帆船挑戰賽,同時成立了德爵帆艇俱樂部。但基於青島的帆船季節較短,俱樂部在2012年移師南下,落地在深圳東巽寮灣。目前,他在廣東和煙臺都有公司,煙臺的公司致力於帆船製造,廣東的公司是帆船俱樂部。

  雖然4年在創業過程中不算是一個特別長的時間節點,但施國讚表示,如今的創業環境與4年前相比,競爭更加激烈了、對項目的獨特性要求更高了,創新成為創業的必須。而海歸的背景以及國際化的視野相對來説依然具有優勢。

  4年來,施國讚覺得自己最大的變化是心態上的變化:“現在看淡一切了。我充分地認識到,成功由自己定義,人生最基本的要素是快樂。人生的樂趣在於不斷創造自己的精彩,享受酸甜苦辣的全過程, 不必在乎結果, 因為結果只有不同,沒有好壞。”施國讚説。

  (本版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