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職校校長眼中的“工匠精神”

2016年08月16日 08:46:54    來源:中國青年報    

  8月12日,2016年“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決賽在福建省福州市開幕。

  參賽者展示項目——太陽能房車智慧控制系統。陳嘉明/攝

  

參賽者展示項目——浮水印象生態水族定制。 陳嘉明/攝

  “什麼叫工匠?在我們職業院校怎麼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學生?”8月12日上午,在福建福州舉辦的“匠心築夢——兩岸職業學校校長論壇”上,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資訊技術學校校長鄔憲偉一上臺就向現場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挑戰杯的職校校長、臺灣職業院校代表等300多名嘉賓拋出了問題。

  把“工匠精神”根植于每個學生的心間

  “我很認同‘工匠精神’是一種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其核心內涵就在於不僅把工作當作賺錢、養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樹立起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産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鄔憲偉説,“在我看來,職業院校要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學生,關鍵就在於培養學生能從製作作品到能夠打造産品,然後再把産品打磨成藝術品,這就是培養了匠人的精神,因為匠人是在不斷追求卓越的。”

  鄔憲偉進一步解釋道,作品是什麼?作品是自我欣賞,不一定能夠賣給客戶。但是如果作為産品,你做的東西就必須要符合客戶的需要,當産品更進一步要變成藝術品的時候就屬於昇華了,你只有追求到極致,才能把産品變成藝術品。

  他以學校培養珠寶專業的學生為例補充説:“我們有一個創業教育的孵化基地,所有的學生自己做的作業都是作品,但在這個創業孵化基地,所有學生的作品可以出售給別人,這就變成了一個産品,而且學校還鼓勵學生在可行的情況下把這種作品成批加工出來。這樣夠了嗎?我們覺得還不行,我們希望在他的展品中心裏,讓它變成藝術品。所以學校每年搞評比,也鼓勵學生去參加各種各樣的大賽。這些載體就是在培養匠人精神。”

  這一觀點得到臺灣長庚大學教授張錦特的認同。

  張錦特舉了個例子,600年前瑞士由於資源匱乏,經濟發展水準較為滯後,很多家庭的兒子被迫去當傭兵,女兒則只能到周邊一些比較富裕的國家去當傭人。後面還出現了兩個國家打仗,發現戰場兩方的年輕傭兵居然都是瑞士人的尷尬場景。但好在後來領導人宣佈他們永久中立,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們把力量轉移到了培養工匠上面。瑞士人的一個觀念就是:既然資源不多,那就更要懂得充分利用,將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中,做出打動人心的一流産品,給客戶提供無可挑剔的體驗。眾所週知,他們做的手錶等産品在世界上認可度很高。“‘工匠精神’就是這種我要把東西做得非常好,好了以後還要再好,一直把它做得更好,不斷超越自己的勁兒”。

  此外,張錦特還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種良心的體現,他説:“我經常提醒高職的老師,你如果教學生,沒有教他如何擁有良心,而只是教他把那個産品做得很好,也沒有人要。為什麼?因為他以後畢業了工作只是為了錢,他可能會做黑心食品,也可能製作産品偷工減料,所以‘工匠精神’是一個良心,職業院校需要把這種‘工匠精神’根植于每個學生的心間。”

  “工匠精神”的培養不能只有“撇”沒有“捺”

  “高職院校培養的人不是半個人,也不是機器人,而是一個完整的人,不能只有這一‘撇’而沒有那一‘捺’。”臺灣新北鶯歌工商學校校長孔令文認為,目前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還存在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教師創新創業精神的缺失。“雙創”教育的核心依然是“教育”。職校生的培養不應忽視人文素養,要重視非智力因素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思維方面的重要作用。

  據介紹,在臺灣的一些職業院校都很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甚至在期中和期末考評中這還會佔有相當的比重。

  福建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國龍對此深以為然,在他看來,“工匠精神”的培養離不開人文素養的培育,如果沒有人文素質,就不可能有職業態度的端正和專業技能的提升,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的發展能力和專業上不懈的創新動力。職業教育不可能將毫無實踐經驗的學生培養成一位大國工匠,但可以搭臺子、架梯子,給學生成長為未來的大國工匠提供有效支援。職業院校要綜合考慮學生個性特長、職業傾向、知識結構等影響因素,為學生選配合適的職業技能導師,開展個性化精細培養,使學生真正精通一門技藝,並以此為基礎培養學生的職業遷移能力,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除了人文素養,如何讓職校學生真正擁有一技之長?讓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校長陳斌引以為傲的是,通過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標準來推動學校內部的教育教學改革,該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國際競賽舞臺上碩果纍纍。

  “經過最近幾年的訓練,我們感覺到學校的確是建立了國際標準,這對於培養學生來説有很好的效果。”在陳斌的觀念中,教師的成長是學生成長的基礎。“比如説我們把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美國的教授、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的總裁判長教授請到我們學校來,幹什麼?讓他們做示範,讓這些世界頂級的專業技術人員在我們的學校進行手把手的教學,改進我們現有教育過程中的不足。其實我們做理論教學的過程中,中國的學校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真正到實操的層面,我們確實有很多值得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的地方”。

  此外,該校每年還拿出200萬元資助學生短期出國遊學。校方在暑期送學生去國外遊學4~8周,學校一年資助1萬元,如果經濟上有困難的學生還可以通過參加學校在日本和韓國設立的一系列實踐基地工作獲得報酬。

  “這些孩子去了國外以後,感觸是非常深刻的。比如一個家庭困難的學生,通過我們學校的資助以後能夠到法國巴黎盧浮宮臨摹名著,感受塞尚塞上美術館的印象派名畫,這對他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這些感受有可能使得學生對自己未來的人生以及職業規劃的發展都進行了重新思考。”陳斌介紹説,除了學生,學校還每年拿出150萬元資助教師走出國門,並且規定每位教師在3年以內至少要出國一趟,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時間從事産學研,進行專業技能的提升,這對於了解把握世界先進水準的發展潮流和趨勢是很有幫助的。

  職業教育可能更適合培養雙創人才

  “説到雙創人才,很多人一開始可能都會想到是我們國家拔尖人才的培養。但在我30多年的職業教育工作生涯當中,我發現一個特點,這就是職業教育可能更適合培養雙創人才。” 鄔憲偉説。

  他進一步闡述道,首先,職業教育的課程自由度比較大。與職校學生相比,高中的學生受高考的牽制,課程的餘地不是太大。另外,職校學生的潛力和爆發力比較大。因為職業學校的很多學生,在前九年的義務教育階段,他的優勢未被發現,所以一旦學生發現了自己的優勢之後,他可能會産生爆發力。第三,社會的容忍度對於這些職校的孩子來説比較大,也就是試錯之後的心理壓力會小些。“我説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名校的畢業生今天去擺攤賣肉,可能很多媒體會馬上去採訪他,覺得很奇怪,你為什麼會去做這個生意?而這個畢業生可能也會背負比較大的心理壓力。但是一個職業教育的學生畢業可能從賣襪子做起,最後做成了億萬富翁,可能沒有人會奇怪”。

  這個觀點正在得到越來越多職校負責人的認同。

  為了盡可能發揮職校培養雙創人才的優勢,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實施政校企協同培養的政策,成立了由院企兩級黨政一把手為主導的院企兩級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將創新創業工作納入到學院的“十三五”發展規劃和每年的工作要點,並建立了院級領導、職能部門、係級領導、全體教職員工的四體聯動的工作機制,制定了反映學生就業創業品質的量化指標,納入到各係的目標任務、考核體系,並根據形勢和學院的要求逐年修訂,由學院組織相關部門逐項進行全面公開的考核評分,開展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不斷規範和強化目標管理和過程管理。

  “我們每年劃撥學院學費至少1%作為就業創業的工作方向經費,2016年又增加了創新創業項目預算87萬元,並增加了600多平方米的場所作為就業指導辦公室、創業講堂、就業創業的諮詢室、職業心理輔導中心、創新創業工作室等,滿足創新創業工作的需求。”該校副院長歐陽少鳴表示,職業院校的雙創教育大有可為。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