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07日 09:19:14 來源:東南網
從臺灣到大陸發展,從實習生到金融培訓師,再到創業達人,遊智彬的職業生涯,比別人更加順暢
一位臺灣創客的“美麗蝶變”
東南網7月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李向娟) “我們把公司設在廈門,主要是看中廈門為臺灣年輕人提供的良好創業環境。”在今年海峽論壇上,身為廈門頤和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遊智彬受邀做演講。兩個月前,他與大陸的創業夥伴,剛剛在廈門創立了頤和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要目標是搭建一個“網際網路+藝術品”的平臺。
為何要建立這樣的平臺?遊智彬介紹説,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藝術品對普通百姓而言是“高大上”,而那些名作名品也基本上被有錢人收藏。“網際網路時代,這一格局可以被打破,讓原本高不可攀的藝術品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
與此同時,對於普通的民間手工藝者來説,他們雖擅長技藝創作,但對自己的作品往往不知如何行銷。遊智彬説,很多時候,他們的作品並非不上乘,而是名氣不夠大,很難與消費者“對上號”,獲得更高的價值,也導致傳承民間手藝的人越來越少,許多民間技藝因為後繼無人日漸凋零。
如何發揚光大民間技藝?遊智彬説,他和他的夥伴們都是在網際網路時代長大的。他們想通過“網際網路+藝術品”這一平臺,把普通手藝人的作品推到網際網路上,進行亮相展示,促使合理交易。這不僅有利於民間手藝的傳承,更讓藝術品成為普惠品,讓老百姓能享受到藝術盛宴。
“我們不光是要培育一個産業鏈,還要建立一個藝術品的生態係。”遊智彬説,現在已有一些工藝師、手工藝者來諮詢或報名入駐。“前期,我們會採取免費的方式,推動藝術品展示、欣賞、交易,形成一定規模後,再酌情收取一定的服務費。”遊智彬對於公司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從被“拉入”到主動融入,常規這是許多臺灣青年“登陸”創業的常規模式,但遊智彬不走尋常路。
2012年6月,正在讀研的遊智彬和同學到義烏的浙江龍箱包有限公司實習時,就對這個“全球小商品之都”充滿好奇。“‘義烏模式’引起許多臺灣人的關注,因為臺灣許多10元店的貨源大部分來自義烏,不僅花樣多,價格還便宜。”遊智彬説。
當時遊智彬他們的工作涉及品牌策劃、文案文檔、銷售等方面。經過深入了解,遊智彬等人發現,企業的品牌建設需要改進。於是,由他起草文案,建議公司發起“帶著巨龍箱包環遊世界”的活動,以此吸引媒體眼光,增加品牌曝光度。
有一次,公司來了一位臺灣客戶。在推銷箱包過程中,遊智彬等人便與這位客戶熟絡起來,沒想到,最終還促成了千萬元的訂單。“有時,理性的市場交易也會因為情感的融入變得容易起來。”遊智彬説,也許是同為臺灣人,習慣彼此的交流方式,信任感也自然而然建立起來了。
遊智彬畢業後到浙江一家公司工作。之後好事連連。2014年收穫愛情,娶了浙江大學畢業的女高才生;2015年,家庭增加新成員;2016年,遊智彬轉型成為獨立金融培訓講師,為許多農信社、銀行做小微企業的培訓。
從實習生到“登陸”就業,再到合夥創業,一路走來,何其順暢。問其原因,遊智彬説:“因為我敢於嘗試,更因為我是兩岸交流的受益者。”
點評>>>
是一步到位還是拾級而上?創業成功沒有固定的模式。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有的臺灣青年攜帶好項目,一步到位創業有成;有的臺灣青年創業多次,屢敗屢戰,最終獲得成功;還有的臺灣青年則是循著到大陸實習—就業—創業的路徑。遊智彬便是屬於後者。
有專家指出,循序漸進,構建臺灣青年來大陸“學習-實習-就業-創業”的進級模式,更適合大多數臺灣青年,有助於提高成功率。因為來大陸學習、實習、就業,便能深入了解大陸的投資環境,了解市場需求,還能從學習、就業中得到鍛鍊,為將來的創業打下基礎。
上海交大2016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夏令營開營2016-07-07 09:09:28
德陽乘勢借力 兩岸創新創業“航母”起航2016-07-07 09:07:27
廈門英諾愛特創新空間開業 打造兩岸青年創業平臺2016-07-07 09:05:45
兩岸青少年文化體育夏令營福州體驗傳統文化2016-07-07 0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