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導師”胡冬:為創新創業裝上“加速器”

2016年07月04日 09:09:00    來源:東方網    

  運作1年半來,騰訊上海眾創空間的辦公樓裏幾乎天天燈火通明,每一個“格子間”裏都是一個處在“進行時”的創業團隊。在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年代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了創新創業的大潮。

  2006年,在一家民營企業總部工作的胡冬下決心成為創業大軍中的一員。如今,他已經身兼“愛迪實驗室”創始人、“啟創中國”發起人,騰訊眾創空間(上海)運營方負責人“三重”身份。10年間,胡冬完成了從一個創業者到“創業導師”的身份轉換。現在,幾乎每天都會有各種創業項目找到他,希望他為項目“把脈”。

圖片説明:“愛迪實驗室”創始人、“啟創中國”發起人,騰訊眾創空間(上海)運營方負責人胡冬
圖片説明:“愛迪實驗室”創始人、“啟創中國”發起人,騰訊眾創空間(上海)運營方負責人胡冬  

  失敗並不可恥創業就是要一次次“試錯” 

  2006年,初出茅廬的胡冬曾參與創辦了一個網際網路教育平臺,在這次不算成功的創業經歷中,胡冬幾乎踩遍了創業所有的“坑”。2011年,胡冬創辦了“啟創中國”這個公益組織。他想把自己踩過的“坑”總結成經驗,幫助更多後來的創業者。

  “Fail Fast, Fail Often”是矽谷的創業準則,意思是快速嘗試、迅速失敗、失敗後及時捨棄。胡冬也透露出這樣的理念:“我不認為失敗是可恥的,失敗是節省資源,否則大量重復建設的項目你都不讓它失敗,那不是浪費資源了”。

  “創業週末”、“迷你創業八”……從那時起,“啟創中國”定期舉辦大大小小的創業活動。在這個平臺上,任何一位創業者都能天馬行空地講述自己的創意,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和創業想法。而聽眾大多是投資人、市場分析師、研發團隊、産品經理……他們會對創業者的創意進行投票,模擬市場給予反饋,並共同商討項目的商業模式。通過這樣類型的活動,創業者們利用週末時間開發産品Demo(小樣),迅速獲得市場反饋,以便加速、調整甚至關閉創業項目。

  2014年,曾有一個想做“智慧搓背儀”的創業者找到胡冬,但他參加了3次創業路演活動都沒有得到大家認可。這位創業者還去衛浴市場做了一名銷售。在胡冬的建議下,創業者在認真市場調研後,又帶著“恒溫智慧花灑”重返創業大軍。這一次,項目在路演現場直接拿到了投資。但是故事還沒有結束,儘管這個點子被資本市場接受了,但在研發過程中又遇到技術瓶頸。經歷了再次轉型之後,新的“智慧毛巾架”項目將在今年8月份上市……

  從“搓背儀”到“毛巾架”,“啟創中國”培育出的不少創業項目都是在一次次“試錯”中摸索正確的方向。胡冬認為,“啟創中國”的模式雖然不能保證每個創客都能成為成功的創始人,但盡可能最大程度降低創業者的機會成本。“我幫助了一兩千個白領不用辭職就能嘗試創業……我覺得這個是重要的,否則很多人不敢創業。”胡冬説。  

  堅決不掙房租為創業項目裝上“加速器” 

  除了運營“啟創中國”,胡冬現在還是騰訊眾創空間上海創業基地的負責人。他創始的“愛迪實驗室”(AidLab)也是騰訊眾創空間在上海的合作方。自2015年3月,國務院明文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政策出臺後,眾創空間在國內遍地開花。各地政府部門也推出了大量的場地、資金等扶持政策。然而,在胡冬看來,由政府“埋單”的眾創空間充其量只是輸血,而非造血。“真正好的創業生態圈應該要形成造血機制。什麼叫造血呢?給他市場,給他用戶……”胡冬這樣説。

  在騰訊眾創空間,胡冬搭建的正是這樣一個的生態圈。對網際網路産品而言,最重要並非辦公場所,而是流量、用戶和數據。而騰訊的微信、QQ和應用寶等産品每天都在産生數以億計的流量,這對創業公司而言無疑是一個金礦。在騰訊眾創空間,創業者不僅可以獲得政府提供的辦公場地、稅收優惠和人才扶持政策,部分網際網路産品還可以直接導入騰訊的流量。2014年,登陸騰訊應用寶的遊戲《天天來戰》首發日收入就突破了一百萬元。

  在讓産品接入流量的同時,騰訊還會向創業者分享産品開發經驗,優秀的創業項目將獲得進一步的融資。在運作不到1年半的時間裏,眾創空間已經培育了大量成功的創業團隊。僅2015年,就有56個創業項目獲得了總共1.6億元的融資額。

  “我們是加速器,不是孵化器。”胡冬在採訪中多次強調這個概念。全球最大的創業公益基金會考夫曼研究認為,孵化器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他們更看重房地産,即使項目過了孵化期也不會被趕出去,只要給租金就行了。但對於騰訊眾創空間裏的創業項目來説,不論是否得到進一步融資,所有的項目在6到12個月之後必須離開。對此,胡冬這樣解釋:“這半年,你行,你就出去了,拿到下一輪融資了。你失敗,你也出去了。做錯不要緊,再尋找好的項目,先回去上班吧!”

  不滿足現狀要構建0到1的創新生態

  “我2011年在做眾創的時候,也沒有想到幾年以後,總理會重視這個行業。”談起近幾年來掀起的創新創業潮,胡冬不乏感概。現在,他每天從早上八九點一直要工作到淩晨一兩點,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手頭的創業項目。除了對創業者進行培訓和輔導,他還要到江浙、深圳等地尋找技術和産業上的支援,幫助創業項目突破研發和産業鏈上的瓶頸。

  談起未來,胡冬認為,現在最大的挑戰就是完善上海0到1的創業生態。他直言不諱地説:“以前人們很不關注0到1,更關注的是100到1000,直到這兩年説上海要做科創中心的時候,才真正傾斜更多資源給0到1。”

  目前,上海乃至中國現階段的創新,大多是1到N的創新,也就是在現有基礎上,複製並優化別人的經驗。而0到1的過程是從無到有,發明新産品或新模式的過程。胡冬認為,1到N是中國現階段主要的創業模式,有它的商業價值。但在網際網路時代,沒有0到1就沒有核心技術,無法形成技術壁壘,企業就很難走得更遠。

  150年前工業革命的時候,美國高盛、摩根幫助了很多當時的小公司完成了融資,這些公司就是IBM、通用電氣的前身。“啟創中國”也好,“愛迪實驗室”也好,胡冬説,他做眾創,更多的是希望幫中國的中小企業和創業者抓住機會,在今後的100年裏,中國的企業能夠像100多年前工業革命時誕生那些偉大企業一樣,成為全球性的創新企業。

  作者:朱雯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